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图为深圳市容 王小可/摄
近日,记者来到深圳西部的前海,站在北纬22.53度、东经113.90度附近,手中的地图提示记者已置身于大海。但实际上,脚下是填海造出来的坚实土地,身边是穿梭忙碌的工程车、挖掘机。填海而成的“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赋予了担当中国下一步改革探路尖兵的使命。
一份《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2013—2015年)》,标志着深圳这座改革先行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向更深、更广、更实的改革领域进军。
改革:深圳的根和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深圳,“敢为天下先”。改革,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便选择了深圳。总书记在深圳先后视察了前海等地及腾讯等企业,在前往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后,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增干劲。”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
2013年2月17日,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的学习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王荣要求全市党员干部以“转作风、促改革”为全年工作开局破题,用改革和创新再创特区新局面,再铸深圳新辉煌。
会议过后,一场为期2个月的学习讨论活动迅速在全市党政机关展开。“我为改革献一策”“征集来自民间的改革创新建议”等各行各业开展的改革主题讨论,将改革共识不断引向深层次,聚合成深圳改革发展的新能量。
5月底,《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2013—2015年)》公布,明确了今后3年的改革重点。深圳市改革办发文对《总体方案》进行解读,指出前海开发、商事登记、权力制约、收入分配、基层服务管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5项改革重点领域,要以重点领域改革的杠杆示范效应带动深圳的全面改革。
前海:改革的希望之海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前海要“敢于吃螃蟹”,大胆往前走,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新起点。许多人士认为,这赋予了前海深化改革开放的地标性意义。
“特区中的特区”“珠三角的‘曼哈顿’”“迷你香港”……前海会“长”成什么模样,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前海是改革的希望之海。
根据规划,前海未来建设总投资将达3898亿元,总建筑规模达3000万平方米,到2020年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值达100亿元。
前海还承担着两项国家重要改革试点区的职能: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前海管理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前海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创造多少GDP,而是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转型发展的新模式以及深港合作的新路径,把前海打造成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此,前海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金融创新为中心,同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创新。
在已经落地的政策中,金融业改革创新政策占据核心位置。201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前海实施跨境人民币贷款。截至2013年5月底,前海跨境贷款额度已达52.5亿元。
“前海还将形成一个人才特区。”前海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将分期分步建立前海深港跨境人才交流、跨境职业资格互认、教育医疗合作三大机制;协调制定医疗、教育、国际培训等配套服务办法,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人才社区。
改革再出发:更需要智慧
经过30多年的持续改革,深圳当前的改革无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如果说当初的改革需要勇气,那么今天的改革更需要智慧。”2012年5月,王荣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表示。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首当其冲的突破口便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仅仅两个月后,深圳便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大部制改革。此后3年,一系列动作引人瞩目,市直部门从46个减为31个。
在此项改革中,深圳共取消、调整、转移284项职责及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取消、调整和转移部门承担的评比表彰、统计考核、宣传培训、办展办会等90项事务性职责。至此,深圳的行政审批事项从早期的1091项压缩为不足300项。
深圳市政府也在让渡权力给社会,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按照既定目标,到2015年,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8个以上,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成效显著的社会组织体系。
从深圳近两年开具的改革“成绩单”,人们可以看到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方面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智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创新土地二次开发权益共享机制;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医药分开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门诊、住院药品费用平均下降9.3%和13.8%;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非户籍人口入户的常态机制,实现高技能人才无障碍入户……(本报记者 易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