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潮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15日 18: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11月15日,国家海洋局称,财政部近日下拨2013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补助资金10亿元。据统计,截至目前,财政部已累计下拨20亿元补助资金,以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锁定7个领域的产业内容。2012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一。

  2010年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被认为是继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指向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根据这一计划部署,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警惕“政绩工程”导致热病

  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一出台,就受到地方热捧,很快成为各地产业投入的重点方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实现翻一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到2020年将提升至30%左右。

  浙江表示,到2015年,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12%左右,到2020年成为该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国各地“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引发新一轮投资热潮。然而,就全国范围来看,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过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发展战略性高新产业的核心技术资源和能力,却迅速铺开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摊子。

  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带有新兴产业名义的发展项目往往容易得到政策鼓励,因此在项目立项、审批及土地供应等方面一路绿灯。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延”因此被不断放大,一些地方便将其中意的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后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如钢铁、有色、煤炭、石化等绝对的“双高”产业,在很多地方通过所谓“二次创新、淘汰不环保小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需求、清洁能源”等名义继续大势扩张,在相比产能增速的情况下,这些行业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创新。以唐山为例,该地多年来在节能减排、整合重组、关闭取缔、治理整顿等多方面压力中反而壮大,五年间发展到了近1.3亿吨。

  而在一些新能源领域,更是出现了另一种新情况:市场还未成熟,产能却已过剩。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我国43家多晶硅企业共计停产30余家,80%企业已停产。

  中国工程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邬贺铨认为,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各地在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时,要考虑其长远合理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抢风头。地方政府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发展,不能当成政绩工程去做。

  打破利益分割

  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的内容很多。目前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政策、主体、产业化等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而在上述问题中,当务之急是相对应的政策完善。

  专家分析认为,政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打破传统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割据。在我国以往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多种利益割据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打破利益格局的局面,必须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如果部门利益或地区之间的利益不服从全局利益,将不可避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混乱与无序。

  在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下,很多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在这一动机下的投资冲动,往往造成很多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专家认为,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评价方式和观念,实现各地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制订准入标准,严格遴选鼓励性政策的下发,给予地方和产业领域以明确的信号,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阵。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极为密切,这要求对我国原有的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做出深刻改变。从目前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的脱节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之间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壁垒林立。

  专家指出,要真正顺利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做牵引、企业为主体、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崭新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而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又偏弱;外资研发中心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创新活力、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将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新兴产业投资领域。由此可以预见,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民营企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在政策层面,给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以更大力度的支持。(央视网记者 阎海东综合报道)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