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城市涅槃 死地求生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06日 18: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阜新、大兴安岭、景德镇、萍乡、焦作……这些在中学课本上骄傲了多年的地名,凭借着富有的资源矿产,风光一时后又悄然褪色。

  资源禀赋终究要耗尽枯竭,其承载的城市人口却要面临选择,这或许是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意义所在。

  这份《规划》首次界定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之多,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

  类型不是关键,找到城市病根,摸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重点。

  危险的“荷兰病”  

  通常,资源型城市的有一个共性——“荷兰病”。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一派繁荣。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并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被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而“荷兰病”又在经济学上用来警示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危险性。

  《规划》所列举的262个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遭受“荷兰病”的困扰。以阜新为例。该市开采煤炭百余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贡献原煤7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发电2000亿千瓦时,全国每人可享受170千瓦时,故有“煤电之城”之称,被誉为“共和国的发动机”。

  然而世纪之交的阜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阴霾中。

  转型势在必行

  “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的西部地区还低,是辽宁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全市有23对矿井相继关闭停产,15.6万人下岗失业,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到极点,阜新被称为“辽宁最不稳定的地区”。

  一时间,城市“失眠”,阜新好多人心里不理解,老的下岗了,小的还在上学,学费交不起。

  上世纪中国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夜间生产的画面,火红的挖掘场景,曾经感动了不少的中国人。作为著名的煤电之城,那高高扬起的挖煤的电镐,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但2005年6月8日,曾经日夜赶工生产的海州矿,在生产了24亿吨煤炭后,却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煤已经被采完了。

  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斥巨资建造的露天煤矿,几乎见证了整个煤炭开采史。从1953年7月到2003年年底,该煤矿共生产煤炭2.1亿吨,上缴国家的税收和利润达33.8亿元。但多年来的超强度开采,使其煤炭可采储量至今仅剩87万吨。据统计,2003年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5.6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这一数字占到了职工总数的36.7%;从全市来看,共有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此外阜新还面临着棚户区拥挤成片,采空区不断沉陷的尴尬处境。

  现任辽宁省阜新市市长杨忠林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几大煤矿基本上都已经破产。煤碳资源逐渐枯竭,让阜新陷入了困惑。

  迎接新生

  阜新是依靠煤炭资源兴起的城市,面对资源枯竭,发展煤产业链的上下游是最便利的转型手段。阜新市规划,要围绕煤化工副产品打造一个煤化工园区,对煤化工的副产品和主产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

  为了帮助阜新顺利转型,国家批准大唐国际在阜新投资245.7亿元,建设了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利用内蒙运来的低热值的褐煤来加工煤制天然气,分三系列(期)滚动建设,其中第一系列工程2012年底建成投产,年生产天然气13亿立方米(日产400万标方),第二系列、第三系列规模分别为年生产天然气13亿立方米(日产400万标方)。这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天然气就能产生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

  阜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均耕地6亩。依靠人均耕地较多的优势,阜新先后引进了双汇、鲁花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这些企业强大市场销售能力的带动下,当地农民搞起了养殖、种起了花生,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促进了贫困农民的增收。

  入驻的企业中,双汇就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纳税一亿多元。而为保障鲁花的原材料供应,阜新仅花生就种植了270万亩。而通过十年发展,阜新农林牧鱼总产值已经达到2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海州煤矿虽然倒闭,但是人们发现这巨大的人工天坑、煤矿遗址上斑驳的铁轨、废弃的电镐、蒸汽机车等矿山装备,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国外蒸汽机车爱好者和摄影者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追寻这一渐行渐远的工业厂区。

  在陡峭的石壁上,还会不时发现一些令人称奇的鱼、鸟、树的化石。这些珍贵的矿业人文和地质景观,不仅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也是世界罕见的矿业遗迹。这些独特的资源品质,都会给人一种巨大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尽管煤炭资源枯竭了,但将“工业”与旅游结合,这个废弃的矿坑还可以变成“聚宝盆”。

  2009年7月27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昔日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华丽转身,开始打造世界级工业遗产旅游城。

  十年转型,目前阜新已经建起装备制造、煤化工、玛瑙、现代农业等十大产业集群。10年里,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33.4%下降到22.2%,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从3%提升到27.8%。地区生产总值从70亿元上升到4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5亿元增加到50亿元。人均GDP从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27元增加到1499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22元增加到7615元。实现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初步目标。

  涅磐重生,阜新的悲喜剧,期待有262次上演。(央视网记者 包征宇综合报道)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