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全国5000万亩耕地中重度污染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31日 09: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京华时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京华时报讯(记者商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昨天介绍,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总数是20.27亿亩,但因部分中重度污染、部分需退耕还林等原因,只有18多亿亩适宜稳定利用,因此必须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1996年,中国结束历时13年之久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建国以来首次摸清全国土地家底。10年后,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6年启动,历时3年完成,主要数据成果公报昨天发布。

  王世元昨天介绍,这次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截至2009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时间),全国耕地为20.3077亿亩,其中基本农田15.608亿亩。

  对于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王世元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来进行的调查,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做到全面、真实、准确。

  王世元表示,二次调查成果公布后,相关支农惠农政策不因地类的变化而改变。

  □耕地

  多2亿亩因调查更准确

  二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耕地总数约20.31亿亩,比基于一次调查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

  王世元介绍,此后每年通过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采取与二次调查同样的方法变更,到2012年底的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比过去掌握的数据多出2亿亩。

  “调查手段先进,方法先进,组织方式周密,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王世元表示,多出的2亿亩并非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而是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影响,调查数据更全面、客观、准确。

  18多亿亩适宜稳定利用

  调查数据反映,全国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这将近1.5亿亩耕地中相当部分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休养生息。

  王世元提到,此外相当数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因此当前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1.2亿多公顷,相当于18多亿亩。

  京津沪可开垦地近枯竭

  王世元指出,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较多,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

  “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王世元提到,当前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大。

  王世元指出,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比较普遍。

  ■追问1.多出2亿亩耕地对粮食产量有何影响?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介绍,二次土地调查多出的2亿亩耕地相当一部分已在现有播种面积当中体现出来,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79亿亩,比10年前增加1.88亿亩,这意味着增加的耕地在现有粮食调查当中大部分都得到体现。此外种植结构的调整也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因素之一,如棉花、油料作物改粮食作物。

  2.是否意味着可松动耕地保护基本国策?

  “中央的要求并没有任何放松的信号,而是更加严格和明确”,王世元提到,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在听取二调汇报后强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必须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粮食底线,保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王世元还提到,与国际比较,中国人均耕地仍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2009年的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还要下降。

  3.是否会将耕地红线相应调整到20亿亩?

  “不是”,王世元在发布会后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二次调查虽然多出2亿亩耕地,但要留给生态环境建设一些空间,这个数字可能还要退一步。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耕地总数可能比20亿亩的数量要少一点。

  王世元强调,中国耕地的稳定性不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够稳定利用的也就18亿亩,因此一定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既要保数量,又要保质量,同时保持现有的实有耕地基本稳定,并坚守15.6亿亩基本农田,通过三道防线保耕地来保粮食安全。

  4.有多少耕地受到污染?是否还在耕种?

  王世元介绍,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环境调查与此趋同。受污染的重点区域都是过去经济发展较快、工业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湖南一些地方,下一步需统一部署修复治理,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

  “第一是采取措施,这些地方不能再继续耕种,过去出现过镉大米的新闻报道,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严格制止”,王世元介绍,明年要启动修复因中重度污染不太适宜耕种的耕地,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

  □建设用地

  增0.87亿亩 利用粗放

  二次调查数据公报显示,与一次调查相比,建设用地从2918.0万公顷增加到3500.0万公顷,增加了581.9万公顷(0.87亿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上相适应。

  王世元介绍,调查数据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十多年来每年投放建设用地增量约七八百万亩,利用存量约二百万亩,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但王世元指出,许多地方存在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控制投放增量土地,加大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村用地增1837万亩

  “土地利用粗放问题,也是阶段性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王世元提到,13年来城镇用地增加较快,村庄用地不降反增,增加了1837万亩。随农村人口转移,村庄用地原本应该降下来,但受空心村等因素影响,许多地方建设用地格局结构失衡。

  王世元还指出,在土地供应上,一些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比重,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比重在结构上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生态用地

  冰川沼泽草地明显减少

  王世元介绍,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13年来有2500多万亩耕地退耕还林,对整个生态修复起了很大作用,但冰川、沼泽、草地、滩涂明显减少,且不可再生,生态坏境问题严峻。

  根据调查,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066.7万公顷(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王世元表示,退耕还林、还湖还草不仅涉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等问题,也和当地群众的生计有关,因此一定要由国家统筹安排,有计划推进。国土部将在调查基础上做好深度评价,做好产权登记,制定相关规划、计划、政策,配合做好自然环境、生态管理体制改革。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中重度 惠农政策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