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杭州创新制度 让被征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05日 08: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日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编者按: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杭州市以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创新探索先留地后征地、先安置后拆迁等多元保障机制,在保障城市建设和保护农民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先留地后征地,确保“留好地”,让农民长远生计有依靠

  杭州滨江区,江晖路和滨河路的交叉口,两幢现代化楼宇巍然耸立,多家知名企业的招牌赫然在目。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幢高楼51%的所有权,居然属于江一社区。“有了这个项目,我们社区的收入每年至少能增加1000多万元。”江一社区党委书记俞国海兴奋地说。

  江一社区地处钱江南岸,前身是江一村。随着城市发展,土地被征用,2007年江一村撤村建居。如果按照惯常的方式,征地补偿过后,村集体基本就成了“空壳”,农民的长远生计也就没了依靠。但幸运的是,由于杭州实行留地安置政策,江一社区获得了136亩的留用地,他们先行拿出其中的20多亩,联合知名企业开发了商业楼宇,村集体经济有了后劲。目前,江一社区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原来的村民也变为股东,实现按股分红。

  杭州是国内较早实行留用地安置政策的城市之一。所谓的留用地安置,就是政府在征用集体土地时,按照征地面积的一定比例核定留用地指标,让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第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安置被征地农民,给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来源。

  “推出这一政策是现实的需要。”杭州市征地拆迁办公室主任王永涛说,杭州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以前在征地中一般采取“招工安置”、“货币安置”和“养老保险安置”等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些方式都难以让被征地农民满意。

  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发展权,1995年,杭州在建设绕城公路时,首次提出了留地建设标准厂房的思路;随后这项制度被坚持了下来,并不断完善。“现在,我们对被征地村,会按征地面积的10%核发留用地指标。”王永涛说。

  政策执行中,会不会好地征走了,差地留给了村里?“对此我们有一套保障机制。”杭州国土资源局局长卢春强说,在规划选址上,杭州坚持先留后征,确保“留好地”。“我们实施‘一村一方案’,由村集体先挑留用地位置,将最好的地块留给村集体,以确保留用地项目的商业价值。”

  为确保留用地项目长期姓“农”,杭州还给它们戴上了“紧箍咒”。明确规定,留用地允许自由选择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指标换物业、指标货币化等方式,但不允许村集体在项目公司中持股比例低于51%。同时,在项目业态上,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主选择多种业态,但不允许开发经营性房地产项目。

  由于“含金量”高,留用地政策得到了被征地农民的认可。截至去年10月,杭州主城区范围内已落实留用地项目用地约5080亩,出让项目超过200个。留用地项目开发后,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股民”的分红也逐年递增。

  先安置后拆迁,补偿标准“同地同价”,农民生活质量有提升

  小高层、大阳台,环境整洁,管理规范,小区内商铺、幼儿园等配套一应俱全,这不是杭州市内的某个高档小区,而是江干区用于拆迁安置的“三新家园”。

  房屋,是被拆迁农民安身的居所,也是最重要的财产之一。杭州市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由被征地农民就近选择位置好、地段佳的地块建造安置房,规划选址落实后,再启动搬迁签约等工作。同时,大力推行安置房“品牌代建”模式,选择本地“绿城”等知名房地产企业代建安置房,确保了建筑质量和居住品质。

  房子建得好,但要是拆迁后农民生活质量没提升,也很难做到和谐拆迁。为此,杭州规定,市区安置标准不低于55平方米/人,被拆迁农民只需支付成本价,一家按人口通常可分到两三套住房,安置房可参照房改房上市交易,也可通过出租获得稳定、长期的租金收入。

  年近6旬的钱丽雯就是这一安置政策的受益者。“我们家一共5口人,按政策在三新家园分了三套安置房,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两套60多平方米的,大的我们自己住,小的都出租了,一年光租金就有七八万元”钱丽雯说,除此之外,家人还可以从村里的留地开发项目中分红,而且这笔收入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很多亲戚朋友都特羡慕我现在的生活。早晚去跳跳舞,一年还要出国旅游几次,生活每天都充满着阳光。”

  当地去年对427个被征地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拆迁后房屋财产更有保障的占87.8%,认为房屋更值钱的占75.2%,认为小区环境优美的占到了91.1%。

  安置质量上去了,可如果拆迁补偿过程中“一碗水端不平”,同样容易引发冲突。为实现和谐征拆,杭州大力推行补偿标准“同地同价”。在同一区片内除林地外,取消了地类差异,青苗和地上附着物实行包干补偿。同时,坚持阳光、透明拆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杭州国土资源局实施了征迁信息“五公开制度”,即公开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公开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公开实物指标、公开补偿安置结果、公开举报电话,严格履行征迁各个环节的告知、确认、听证程序。现在,只要登录该局的门户网站,点击鼠标,就可轻松了解征地拆迁法律法规政策、补偿安置文件、工作流程、责任部门等内容。

  既要地又要人,多方努力,让被征地农民合上“城市节拍”

  “要地不要人”是不少地方拆迁中的突出弊病,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少。一方面,被征地农民有钱了,生活安逸了,但另一方面,由于无法融入城市,不少人又成了“城市的边缘人”。

  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适应好城市的新生活?杭州在征迁过程中,坚持“既要地又要人”,从社会保障、就业、生活方式等着手,让被征地农民合上了“城市节拍”。

  社会保障与城里人接轨。

  杭州被征地农民可直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区养老金待遇达到1300元/月。而且还打破了参保年龄限制,年满16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均可参加养老保险,不再受劳动年龄段的约束。2003年以来,主城区已有20余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

  就业创业同城里人比肩。

  就业问题,是征地给农民带来的又一隐忧。“虽然地被征了,但政府没有抛弃我们,通过培训,我现在也可以和那些老市民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了。”江一社区被征地农民孙镓,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免费社区服务培训,顺利通过考试后,如今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

  不只江一社区,征地大户江干区同样重视就业创业培训。江干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再就业、帮扶、参保等领导小组,做到就业观念的引导做在征地拆迁前,就业技能培训做在征地拆迁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推介服务工作与征地拆迁同步。如今,培训机构出“菜单”、企业用工出“订单”、失土人员来“点单”、政府“埋单”在江干已经成为常态。

  随着培训机制的完善,大量被征地农民不再在城市游荡,“坐吃山空”,顺利实现“再就业”。杭州对市区717名被征地劳动力的调查显示,经过培训后转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

  生活方式向城里人看齐。

  城镇化不仅是户籍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此,三叉社区书记沈明刚感受深刻,他说,村民进城后,虽然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还是多少带到了城里,显得和城市生活很不和谐。“有人在自家楼前私搭乱建,还有人用公共绿地养鸡种菜,公共区域卫生就更别说了。”为帮助被征地农民跟城市居民“对表”,三叉社区设计了多项评比:比哪个楼道最文明,比哪个楼道最卫生,比厚养薄葬,比优生优育……哪个楼的居民表现好,就能获得现金、旅游等奖励。通过这些措施,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被征地农民 江一村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