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商界名家

多面邵逸夫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07日 18: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央视网(记者阎海东 报道)

  在香港,尤其是影视娱乐圈,大家都习惯称呼邵逸夫为“六叔”,而在全球华人世界,几乎人人都看过邵氏出品的华语电影。邵逸夫在演艺圈和观众心目中的巨大名声,来自于他花费几乎毕生精力打造的“东方好莱坞”。

  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邵逸夫无疑都是最受人尊重的,这不仅是因为身为华语商业影视教父的他给大众带来欢乐,给香港影视文化产业带来巨大贡献,更因为他近四十年来持续投入上百亿港元从事慈善活动,回报社会。

  邵氏基金成立于1975年,而邵逸夫至今已向教育和医疗事业捐出慈善款项共达上百亿,在中国内地,邵逸夫教学楼遍布全国。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每年奖励在天文、医学和数学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邵逸夫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电影教父邵逸夫——东方好莱坞的缔造者

  截至邵氏影业停止电影生产的1987年,邵氏影业共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作品,而且其中大部分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方面,邵逸夫居功至伟,他不但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华语商业电影的教父,也可以被视为华人电影史的“活古董”。

  早在中国电影刚刚萌芽不久,邵逸夫就凭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电影事业。邵氏兄弟的电影产业发展得非常快,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邵氏兄弟的电影就开始称霸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他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

  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邵氏兄弟1932年在香港摄制完成的,这部名为《白金龙》的影片,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新纪元。但对于东方影视“教父”邵逸夫来说,真正的事业转折发生在1957年。这一年,邵逸夫只身赴港创业,那时香港经济刚刚开始起飞,而邵逸夫的野心,就是要用自己的电影征服香港人,打造东方好莱坞。

  既然要做好莱坞,就得产业化发展,大批量生产。邵逸夫于1957年在九龙清水湾打造影视基地,同时招兵买马。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把“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大字招牌挂在了那里,并于同年建好4座摄影棚投入使用。邵氏日后在影业领域的对手邹文怀,正是在那个时候进入邵氏影业的。邵逸夫敢于重金挖掘当红明星如林黛、乐蒂、李丽华等,也敢于启用李翰祥这种当时籍籍无名的年轻导演。

  虽然影视通常也被视为文化事业,但邵逸夫很清楚,自己首先是个商人,拍电影首先是为了赚钱,观众喜欢什么就拍什么,所以电影制作本身的商业定位和后期营销,在邵逸夫这里都极为重要。正是在这种清晰的商业思路和运作下,短短几年功夫,邵氏公司旗下就拥有了一大批当红女影星,逐渐垄断了香港的国语片市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

  邵逸夫娱乐事业的第二次机遇发生在1967年。这一年,邵逸夫与利孝和等人联手创建了TVB,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料到,这家电视台竟会纵横港岛四十年。事实上,在TVB初创时期,其第一大股东并不是邵逸夫,而是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尽管创建了TVB,但邵逸夫的事业重心还是如日中天的邵氏影业。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邵氏影业的产量惊人。1973年开始,邵氏公司每年都有40到50部影片问世,邵氏出品占据了香港电影过半票房。邵逸夫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他亲自对每一部影片进行严格把关。但随着电视的迅速发展,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精明的邵逸夫已经感受到了电视对电影的威胁和挑战,他开始逐渐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并大量购进TVB股份,开始了他娱乐事业的第二次重要转身。

  1980年TVB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脏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随后他以善舞长袖集中力量经营TVB所属的明珠台(英文台)和翡翠台(粤语台),不但让两台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其制作的节目尤其是剧集,影响力更是扩展到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创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辉煌岁月。

  娱乐大亨邵逸夫——如何包装明星

  邵逸夫创建TVB电视王国,在香港电视圈乃至华语电视圈呼风唤雨四十年,长年拥有港岛八成以上的收视率,所出产的电视剧销至全球华人世界,在这个电视王国的全盛时代,不客气的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TVB。

  对于影视娱乐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聚集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艺人。作为全港首个免费电视台,TVB很快在香港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其秘密正在于其对演艺人才的培养和把控。对邵逸夫的TVB事业来说,最值得谈论的,正是他1971年开始在TVB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艺员训练班的开创,对香港日后的影视娱乐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说,这个优秀的演艺人才培养基地,不但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而且为华人娱乐圈也输送了大批呼风唤雨的巨星,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演艺明星,以及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TVB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

  邵逸夫主持TVB时,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丽的电视(现香港亚视的前身,创办于1957年的丽的电视,是香港第一间电视台,也是全球第一间华语电视台),在香港及东南亚有较大的影响力。1980年,在利孝和去世所引发的TVB高层变动之际,丽的电视接连推出三部全新剧集,其中《大地恩情》更是在黄金时段掀起收视热潮。面对严峻挑战,邵逸夫当机立断,推出了由汪明荃与谢贤合作的《千王之王》,一下子扭转了局面。

  虽然几十年来亚视与TVB的竞争从未停止过,但竞争的结果显而易见,目前亚视市值约40亿港元,而TVB市值则近200亿港元,是香港电视产业之霸。40多年来,TVB所推出的电视剧集近1500部,超过8万小时,其中的经典至今仍然广泛传播,如《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情》、《流氓大亨》、《鹿鼎记》等等。

  深知人才是事业根本,邵逸夫从来没停止过对人才的发掘和效益最大化, TVB捧红的 “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也的确为邵逸夫赚得盆满钵满。

  在发掘和包装女星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TVB主办的一年一度选美盛事“香港小姐”。TVB捧红的女星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蓝洁瑛、周海媚等,都是TVB旗下的得力人才。

  捧红演艺明星只是保证事业成功的一个方面,节目质量上乘才是取胜关键,在强大的明星阵容背后,邵逸夫丝毫没有放松对幕后的制作与管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而这正是TVB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作为电视节目,仅有电视剧集还不够,丰富的产品单元,才能保证更为强劲的收视率与市场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TVB创办了经典栏目“劲歌金曲”,邵逸夫力捧“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四大天王,使其成为香港乃至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四巨星,而“四大天王”这一称呼更是延用至今。

  90年代初,邵逸夫引进台剧《包青天》,在香港掀起收视狂潮。1994年,邵逸夫把亚视不少台前幕后人员挖到了无线,尤其是台前九位当家小生花旦全部网罗至旗下,亚视自制剧由此开始衰弱, TVB又进入一台独大的局面。97、98年TVB可谓是高歌猛进,几乎稍好点的剧集平均收视都在30点以上。1998年亚视再度易主并大力改革,加大外购剧比例向无线宣战,一度形成反超之势。

  邵逸夫也大兴土木,1999年秏资22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兴建一座全新的电视广播城,新址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比清水湾电视城大三成,并于2003年10月正式全面投入使用。但随着内地与台湾电视剧质量的不断提升,TVB剧集渐成流水线作业,影响力大不如前。TVB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剧集方面不断做出尝试,同时开始大举进军内地。TVB生产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的亮相内地电视台,如《金枝欲孽》、《东方之珠》、《我的野蛮奶奶》等。

  慈善家邵逸夫——百亿捐资助学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73年,邵逸夫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是他的第一笔捐赠。1985年1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也是在同一年,邵逸夫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为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命名为“逸夫书院”。

  慈善捐赠为邵逸夫在内地赢得巨大口碑。邵逸夫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每年都会拿出1亿多元,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内地的教育事业更是其资助的重点。从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的捐款向内地集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5·12汶川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09年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二十多年来,邵逸夫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在香港,邵逸夫不是最有钱的人,他的财富始终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贡献,只有李嘉诚与霍英东能与他相提并论。但李嘉诚和霍英东的财产远远超过邵逸夫,从财富总量与捐出比例而言,邵逸夫依然居于前位。

  几十年来,邵逸夫拿出巨大的财富资助慈善公益,但并未影响其事业与资本的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信报》估算邵逸夫的资产为33亿港元。《香港政经周刊》排出的1990年度香港亿万富豪榜中,邵逸夫以85亿港元的身价名列第八位。1994年1月,香港《资本》杂志公布1993年度香港华人百亿富豪榜,邵逸夫以120亿港元的资产名列19位。2006年,邵逸夫有意出售所持TVB32.49%的股权,作价100亿港元。若加上邵逸夫的其他资产,估计邵逸夫的总资产逾200亿港元。

  因为其娱乐事业的巨大成就, 1974年,英国女王向邵逸夫颁发CBE勋衔,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而因为社会福利贡献,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因为其在慈善事业中对中国的巨大贡献,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多面 邵逸夫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