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记者走基层] 朱亚林:高压线路检修工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13日 13: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朱亚林向记者介绍其班组所负责检修的特高压线网

朱亚林向记者介绍其班组所负责检修的特高压线网

  央视网(记者 阎海东)国家电网公司所建电网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总人口超过11亿人,其总线路之长可想而知。仅为北京和河北输送电力的国网冀北检修公司,就要运维总长度达8617公里的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如此长度的线路巡检以及事故抢修,都要靠一线电力检修工人爬山涉水去完成,且无分暴雨雷鸣还是风雪交加。

  “无法想象高压输电线路损毁造成的后果,我们负责检修的任何一段输电线路一旦损坏,就要影响到北京至少十分之一人口的生活与工作,这是一份巨大的责任。”国网冀北检修公司运检一班班长朱亚林对记者说。朱亚林与同事们所维护的超高压线路,承担着北京75%的电力负荷,而总人口已近2000万的北京,在华北经济圈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分量都举足轻重。

  作为一名普通线检工人,朱亚林在2013年5月被媒体集中关注,是因为他带领团队将无人机新技术运用于输电线路的巡检工作。这种被他们称为“会飞的望远镜”的巡检无人机,一旦广泛投入应运,将彻底改变传统线检工作模式,极大地提升输电巡检工作效率,大大减轻线检工人长期以来超大负荷的劳动强度。而媒体对国家电网冀北公司“无人机巡检”的关注,也使人们开始注意并了解到输高压线路检修工人艰苦而危险的工作。

  朱亚林的野外十年

  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的朱亚林,尽管知道自己以后会从事比较辛苦的职业,但当他第一次作为线路工人参加野外作业时,对这种工作的辛苦程度还是有点始料不及。“巡线、砍树、登塔、安装销子、擦拭瓷瓶、校正防振锤……”这些是日常工作内容,最困难的是这些工作都需要到深沟大山里去完成,无论高温酷暑季节,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进入城市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最起码是脱离较为艰苦的环境。但朱亚林的人生轨迹却很不相同,他只是大学期间在城市里逗留了几年,毕业后很快又来到了比原来乡村的生活还要艰苦的地方。

  国网冀北检修公司所维护的85条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分布在阡陌纵横的华北平原和高山大岭的燕山山脉。打开地图,我们就会对这一地区的复杂地形有大致的了解,有户外活动经历的人会对野外状况有深刻体验,但这还不包括电力抢修工经常会面临的极端天气。

  朱亚林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维护包括燕山和太行山脉部分在内区域长达8671公里的输电线路设备的正常运行。十年来,他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地沿着线路翻山越岭。“最初在酷暑闷热中穿越玉米地,浑身沾满毛毛虫,又痛又痒,玉米叶喇伤胳膊、脖子,疼得不敢沾水,”朱亚林说。

  要清楚地了解每一寸线路的情况,就意味着在车轮不能到达的地方,工作人员必须徒步到达塔基下面,然后攀上铁塔并高空走线。在山区,很多铁塔建在山巅,当工人检查完这个山头,就该到达另一个铁塔所在的山头了。“这些山岭,目测就在眼前,然而要实际到达,常常需要超过一个小时。”朱亚林对记者说。

  有恐高症的人攀高到十几米二十米处,就会感到头晕目眩手脚发软。但朱亚林和同事们有时候甚至需要爬到近百米高的塔顶,还常常在几十米的高空线路上一走就是一天。“晚上做梦都梦见在导线上晃悠,”朱亚林说。最要命的是,任务不等人,通常是一个任务完成还来不及休息一两小时,马上就会接到另一个任务赶赴现场。

  工作后的第三年,朱亚林就担任了检修班的副班长。副班长的职责,是他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重大,他到检修班组第一天就到神保双回线路参加安装防雷装置。朱亚林每天和队员们各自负重30公斤以上的工器具材料,爬行在涞源地区的高山大岭中,荆棘丛中没有巡检路,他必须自己开辟,在野外吃喝,只有矿泉水和面包代替,困了就和衣卧躺在野地里休息,这边还没结束,他又投身到历时半个月的源霸双回停电检修中,每天早出晚归,随时应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作业方案,检查实施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处处都精细安排,亲历亲为。

  为了保证河北和北京经济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运转,国网冀北检修公司所辖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即使在最困难的抢修过程中,也需要尽可能地不停电,这就需要检修工带电作业。在几十米高空的通电超高压线上与电流共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危工作,但对朱亚林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任务。野外、高空、带电、频繁、长期,多种时空元素融为一体,让超高压带电作业成为了一项艰险的挑战。“进入电弧区的瞬间,全身有针刺的感觉”,朱亚林解释说,这就意味着动作要快。

  要掌握这项技术相当困难。但朱亚林主动参加带电作业培训,通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很快拿下了地电位、等电位作业的资格。记者在一个记录短片中看到,朱亚林在超高压带电体“零距离”接触的作业惊心动魄:在几十米高空中紧张作业,而超高压电场弧光闪烁、放电嘶鸣。据介绍,十年间,朱亚林工实施带电作业200余次,处理缺陷350余项。这种扎实的工作实践经验,使他成为华北电网带电作业培训中心兼职培训师。2012年3月至6月,他组织、参与了带电作业人员比武的培训,所培训的队伍取得了全国第八届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带电作业比武团体第二名的佳绩。

  高危作业的“兄弟班”

  “高压运输电线路事故一般都发生在极端天气下,不是暴雨雷鸣就是暴风雪,我们不但必须去,而且必须完成任务。”冀北电网检修公司运检一班成员张龙对记者说。抢修工具往往都需要拉一到两车,达到山底后,得由队员一件件扛到山顶。无论人正常还是极端天气,即使花钱雇附近的劳动力,也没人愿意帮着扛运。

  2008年奥运保电前几个月,朱亚林和他的同事们的任务是对长达5000多公里的50多条500kV线路完成一次检修筛查,为保证工作万无一失,要求一个螺栓都不放过。那几个月,朱亚林和检修班的弟兄们每日穿越在华北大地的平原、沟壑和峻岭山谷,工作节奏十分紧张。检修班组副班长朱亚林每天都要编制方案、整理数据,安排任务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奥运保电期间,作为检修班组特护大队成员的朱亚林,每天白天徒步巡视线路20余公里,夜间特巡数十公里,因此没能看到任何一场赛事。

  作为一名班长,朱亚林班组的队员们在抢修工作中一刻也离不开他。“可以说,班长不在场的情况下,我们没法工作,他即使不干活也必须在场,这样我们才能心里踏实,他是我们工作中的精神支柱。”班组成员唐巍对央视网记者说。对朱亚林来说,他班组的同事们更是他的手足。这些年轻的工人因为工作而相遇,但数年来在极端环境下齐心协力完成抢修工作,使他们早已成为过命的兄弟。

  朱亚林的同事给记者讲述了几个惊心动魄的抢修故事。2012年11月初,雨夹雪袭击了北京门头沟地区,恶劣的天气造成班组运维的昌门线、房门双线相继发生跳闸。11月4日深夜,在分析完可能跳闸的区段并宣布第二天的查故方案后,朱亚林立即亲自准备工器具。11月5日,天气更加恶劣,高寒地段瞬时风力甚至达7级,作业队员随时都可能被狂风掀起来,铺天盖地的大雪严重阻碍了行车视线,同时也完全覆盖了汽车原本还能通过的道路。在茫茫雪地里,很难分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壑。更糟糕的是,汽车在赶往事故现场的爬坡途中不断地打滑并最终抛锚,差点掉到山沟里。“那种情况现在想起来都后脊梁发冷,司机在车内驾驶,我们几个弟兄在车后推,由于冰雪地人车都打滑,脚无处登,难以发力,人跟着车一起往后滑,眼看到了沟边。我们撒手,司机就危险了,我们不撒手,大家的处境都十分危险。”在此情境下,朱亚林迅速脱下身上的棉大衣铺在雪地上,这才阻止了轮胎打滑,汽车脱离了掉进深涧的危险。

  为了尽快找到事故点,查明事故原因,朱亚林带着班组在没入膝盖的大学中徒步穿行于风雪茫茫的大山中,逐档查看,细致地检查导地线。由于实在太冷,朱亚林把自己的外套让给新参加查故工作的成员使用。当时正好处于十八大保电的关键时间,他克服了人手、车辆紧张,在不降低十八大保电标准的前提下,缜密安排、综合调度,经过几天仔细检查,终于找出了放电位置,查明了跳闸原因。

  查明原因后,朱亚林遇到了新的困难:由于气温太低,他所携带的手机、对讲机都自动关机了,低温下通讯设备都工作不了。这就意味着他无法把查明的故障点快速通报,他的弟兄们就还要在冰天雪地里折腾,处理故障就安排不了。已经冷透了的朱亚林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他解开衣服,把冰冷的对讲机放在了怀里,用体温“发电”。对讲机能打开后,他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说出了故障位置,为抢修赢得了宝贵时间。组员张龙现在讲起这件事,还情绪激动。而这次作业之后,朱亚林的手上留下了永久性的伤害——冻疮,手流脓持续了半个多月,严重的时候吃饭都拿不了筷子。

  在抢修过程中,有时候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一个队员对记者说,有一次由于气温太低、工作时间太长,他在高压线上支撑不住了,几乎处于麻木状态,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朱亚林硬把他拽回了铁塔,最终安全返回地面。类似的情况朱亚林自己也遇到过,“有一次由于爬塔时负荷过重,快到塔顶时我感到体力不支,就赶紧呼叫队员帮忙。”朱亚林对记者说。

  朱亚林团队的凝聚力,一方面来自这种生死考验中不离不弃的全力协作,另一方面还因为朱亚林作为班长身先士卒,带头进入险境。

  “我们的抢修作业环境,海拔最高的999米,气温最低达零下22度,风力最大时达11级,我们看到所有的高压电线在风中狂舞,非常危险,但是我们必须爬上塔顶,走线检修。”班组队员唐巍对记者说,“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灾害中,我们抢修一个低洼地,由于附近村民挖沙,塔基附近积水已经达到了胸部高度,朱亚林率先跳入水中填充沙袋,队长都下去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因为验收和抢修工作的需要,朱亚林不但曾推迟了自己早已安排好的婚期,而且两年又错过了妻子的产期。朱亚林的这些遗憾让同班组的兄弟倍加感动,而朱亚林弥补这些缺憾的方式,就是回家后更加勤劳地多干活。

  无人机巡检,改变传统作业方式

  十年翻山越岭的野外作业,使朱亚林完全战胜了“苦脏累险”的考验。当然,朱亚林收取的回报不仅仅是考验过关。人最关键的能动性在于独立思考。长期在寂寞山野里跋涉工作,朱亚林一方面适应着艰苦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也在独自思考一些问题。完成高等教育,就是为了在山野里跋涉一辈子吗?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如何才可以更好地施展?长此下去,自己会不会和瞬息万变的时代脱节?目前这种艰苦的工作方式,能否得到改变?朱亚林最终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朱亚林的能动性正在不断地减轻他和同事们的工作负荷,减少他们的工作困难。艰苦努力工作的同时,他懂得依靠知识的力量,这就使他的工作变得不大一样。朱亚林经常在白天工作后,夜晚独自点灯加班,他整理归档巡视资料、出具各种报告;他参与各种培训学习,系统学习线路运维相关知识;向老师傅请教、搜索各种文献资料、优化工作流程,革新工艺方法。

  朱亚林所主持的“减少500KV输电线路鸟害”QC项目获得2005年华北电力企业QC发布一等奖。他利用专业知识,研发了用于更换瓷瓶的专用卡具,随后陆续发明了阻止鸟类在横担筑巢的挡隔板,提高预绞丝缠绕质量的专用工具、提高盐灰密取样效率的专用工具,参与编写了《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生产规程条文导学》等等。所有这些创新,无不在提升输电安全、改善工作方式和负荷方面发挥作用。

  2013年5月,朱亚林所带领的班组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而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岗位技术能手、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标兵、生产技能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一线员工的工作内容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朱亚林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都很过硬,因此,尽管他常年奔波在偏远的山野,但他的能力和才华并未被埋没。他逐渐以“输电专家”的身份,不断参与国家电网系统内线路专业的各类评估、走访、交流。2010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准备收购巴西电网股份。朱亚林作为国家电网唯一一名输电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项目尽职调查工作。在远赴巴西进行现场尽职调查期间,他穿梭于南美复杂多变的山野林地,1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巴西,现场调查了4000多公里巴西输电线路资产。对国内外输电线路的运维模式进行了对比,对巴西输电线路资产做出了有效评估,为国网收购巴西电力资产做到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他为自己在国家电网“走出去”做出的努力而自豪,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多年来练就的外线功夫,在国际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

  每当为巡线而不得不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和险滩并因此而筋疲力尽时,每当看到铁塔近在咫尺却因为沟壑阻挡难以通行时,朱亚林总会想:能不能用某种可以飞行的工具代替人力来完成这些工作?如果这一梦想能够实现,不仅工作效率会因此大大提升,而且还可以彻底改变同事们危险艰苦疲累的工作方式,这对目前还在延续的传统作业方式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千千万万巡线工人来说,更是意义重大。这个想法在朱亚林脑海中不断地成长,成熟。

  2009年,朱亚林把这个大胆的想法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到了公司领导面前:建议公司开展无人机巡线作业的研发。朱亚林的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一个项目研发小组成立了,朱亚林成为研发中的重要成员。四年后,多旋翼无人机巡线技术开始在实践中应用并不断完善。这一在国家电网系统内领先的技术突破,引起了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也使朱亚林走入和公众视野。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记者走基层 朱亚林 的新闻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