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产业

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为粮食安全固本强基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19日 15: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新华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管建涛)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主持召开扶贫开发和现代种业工作座谈会时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要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组织好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基地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设种业强国。

  我国种业科研不断取得显著进步,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链。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国际种业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增加。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科技“短板”十分明显,种子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

  一些农业专家认为,育种科研投入不足是我国种子产业落后的基础原因。国外一些大型种业公司研发投入已经占营业额的10%-15%,但我国种子科研投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此外,专家还指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也要进一步改进农业科研的评价机制和标准。黑龙江省大豆专家刘忠堂认为,育种是方法学,也叫实用科学,对相关科研人员的评价不宜以发表论文为主,而应是能不能选出优良品种,和选出的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大小。

  为促进种业科研发展,2012年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我国是世界‘大豆之乡’,大豆品种的种质资源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好的,这种国内特有的种质资源需要特殊保护。”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王振华说。

  “保护之外,种质创新更重要。”王振华认为,和国外大型育种公司相比,国内种业在投入、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必须不断坚持种质创新,才能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应把种质资源研究作为种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一些专家强调,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育种专家,完善国内种子法规体系,把种质资源研究作为种子安全战略的基点,构建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加快制订和实施‘种业振兴计划’。”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等专家认为,农业科研的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突出,育种要多年才能见成效。国家应制订多元化、多梯次的种业扶持政策,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同时学会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扶持、做大种子产业。

  专家认为,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是当前种业研发主体的重要问题。今后几年,我国应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培育壮大种子企业,在财政投入、项目建设、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打造中国“种业航母”。

  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也尤为重要。王振华等人建议,对研发周期长、不容易量化考察的育种领域,国家应加大公益性投入,通过提高该领域农业科研人员待遇等方式调动研发积极性,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