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记者 史江鑫)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化解产能过剩专题报告之八:氟硅行业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氟化工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已明显过剩”,其中以无机氟化物、氟化烷烃及ODS替代品表现较为明显。
2009年,我国国内整个氟化工产业产值为300亿元,2010年由于全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涨,全行业产值增长到500亿-600亿元。因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氟化工曾一度被业界称为“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无限扩大,导致无序竞争,萤石资源消耗过快,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过剩与需求脱节
经过2011年的黄金期后,国内各地加大了对氟化工重要原料--萤石的产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甘肃、陕西、四川等17个省市区已经建成或在建、拟建氟化工产业园(基地)超过40个,这些氟化工基地的建设已加剧了行业竞争。
据了解,2013年萤石成品产量达590万吨,同比涨3.5%,由于产能过剩加之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氟化工行业发展一落千丈。2013年97萤石湿粉最高价为1950元/吨,同比跌11.37%,出现在一月份。三季度因市场受挫连连,七月末市场报价跌至1521元/吨,成为年内最低点。
卓创资讯分析师郭彦慧表示,由于下游频频走跌,市场难获看涨动力,且自5月起,下游市场进入快速下跌通道,加之宏观经济环境孱弱令需求景气度滑落,粉料报价开始下滑,同时,竞价出货也拉低了市价。
行业开工率低位运行
经过2005-2012年历时7年的快速产能扩张后,2013年,国内甲烷氯化物行业进入洗牌阶段,成本倒挂掣肘下,部分工厂开工率始终维持低位运行。
山东大海金茂铝业于2012年12月投产的12万吨/年装置,开工率仅3成左右,且自2013年7月的环保检查开始,装置全部停车,后续开车情况不佳。
江苏梅兰化工因装置老化,28万吨/年装置全年开工率基本维持在5成左右。
特别是山东鲁西化工,因液氯自供量不足,需外采一部分液氯,加上2013年液氯价格保持高位震荡,综合成本较其他厂家偏高,厂家于2012年10月份投产的20万吨/年装置基本处于停车状态。
卓创资讯分析师郭彦慧认为,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并由此造成需求低迷加剧,利润低廉等是厂家开工率持续走低的关键原因。
上述报告还显示,2012年氢氟酸装置平均开率不到60%,氟化铝在40%左右,产品价格较2011年高点时下跌50%左右,大都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困难。但投资热度有增无减,氟化铝、新型制冷剂(HFC134a、HFC-32、HFC-125)等按照目前公布的在建和拟建项目规模,到2015年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还有富余。
内忧外患的夹击
根据《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我国需在2013年将制冷剂R22生产和消费量冻结在2009年至2010年的平均水平,2015年淘汰冻结水平的10%,2020年淘汰35%,2030年淘汰所有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
2013年作为R22受环保配额量压制的起始年,环保部下发生产配额量为30.84万吨,仅占国内总产能的39%左右。
八月底由于配额量提前用完引发的供应偏紧的现象令部分企业始料未及,市场一度出现“有价无量”的现象,这也为新政策实施所必须经历的适应期。前车之鉴将令企业在后续的淘汰进程中进入调整期,2014年合理排产可能性较大。
难产的产业发展政策
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早在2011年3月,工信部就发布了《氟化氢行业准入条件》,规定新建生产企业的氟化氢总规模不得低于5万吨/年,且应当有稳定可靠的萤石资源保障,但该准入条件只针对氟化氢品种。
随后,备受业内期待的《氟化工产业政策》针对几乎所有的氟化工产品做出更严格的准入规定,且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涉及规模、关键原材料、综合能耗等多个方面,部分品种不仅新建,包括改扩建都进行了限制。同时,产业政策对上游氢氟酸的能耗、环保、进出口政策也做了全面规定。
记者了解到,这份由工信部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起草的《氟化工产业政策》已于2012年9月底上报国家工信部,不少业内人士及专家普遍认为该政策会在当年年底公布。然而,一年过去了,政策仍未出来。
“目前政府的重点还是放在对国民经济影响大、产能过剩问题更严重的一些行业如钢铁、平板玻璃等。”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葛方明表示,“其实氟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必须尽快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行总量控制,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