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透视京津冀经济圈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4日 17: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央视网(记者包征宇)

  有许多困惑与难题,围绕着京津冀地区:

  为什么北京如此臃肿庞大,患上了严重的城市病,离北京、天津不到3小时车程的河北广大地区如此的穷,而不能受到经济辐射?

  为什么明明有了天津港,北京却舍近求远去和唐山合作开发京唐港?

  为什么在雾霾天里,北京人渴望冀北山区能够带来风,但北京人也知道,这雾霾天也有众多河北污染源的贡献?

  协同发展需要顶层推动

  在国家层面,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始于2004 年11 月。彼时国家发改委就已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份规划编制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就夭折了。

  虽然在2011 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概念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提交国务院数年后,至今尚未获批。

  “京津冀一体化”提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最终方案,而且是河北方面单方面很热心,北京、天津方面持冷淡态度。

  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河北省就编制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规划,并在当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环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峰会。但北京市政府方面并没有人出席这次会议。

  不只是北京,天津市同样是漠不关心。

  天津学者此前多有建议,希望京津冀协调发展,将天津建设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就是南开大学教授提出的。当然,南开大学还有教授曾经提出京津一体发展方案,但遭到当时天津方面的否定。

  有专家直言,京津冀难以协调发展,更多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想打破这一僵局,无疑需要高层的强力推动。

  随着2013年3月全国两会后新一届政府的履职,中央高层在多个场合力推京津冀一体化。

  此后,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就打造首都经济圈两两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但戏剧性的是,这一次是由在合作关系中被传统上视为更为强势、更有话语权的一方,到另一方城市签署协议。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等组成的北京代表团,亲自到天津、河北签署协议,而天津代表团则是去到河北签署协议,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严重的雾霾天气中来到南锣鼓巷考察调研,并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要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说道。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就京津冀一体化提出了七点要求。

  七个关注点

  七点要求的提出,与目前京津冀城市圈的现状高度相关,即:自2012年年底起,京津冀地区长时间被重度污染天气笼罩,威胁到了北京的生存,同时北京由于城市功能、产业、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从中央到北京市,从政府到媒体,对这种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或进行了多次重点关注,可以视为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北京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先行动作。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所以习近平在2月26日座谈会中首先提到“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责任主体,有利于制定出明确、统一的规划,这也是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肖金成表示,相信国家层面很快会出台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正式文件,明确、统一的规划三地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在操作层面形成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壁垒导致竞争大于合作。京津冀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辖区,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GDP及政绩的考虑,在吸引产业、投资、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时候,往往地区间竞争的成分大于合作。要实现跨区域的合作,需要更高层次行政级别力量的推动和协调。

  因此,习近平所提出的要求中第二条就言明,“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针对第三条“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指出,目前京津冀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体化程度低。目前,三地彼此相对封闭,产业分工相对独立,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的产业链联系,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质化现象,例如北京、天津的汽车产业,河北、天津同时进行的港口建设等。

  政策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与北京“大城市病”治理的必要性是紧密联系的。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文魁认为,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方面,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将一些与北京战略定位和首都核心功能不符的产业,尤其是工业,向河北和天津迁移,并带动部分人口向河北和天津转移,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让北京放下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的沉重包袱。

  河北与北京、天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文魁预计河北将是承接产业和人口转入的重点区域,相关政策受惠力度最大。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两会”期间谈到,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主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服务的角色,河北要为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服务,河北要强化生态保障功能,这是河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受益的角色,北京向河北转移产业,对河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是对河北的巨大支持。

  近年来,整个华北地区不断遭受严重雾霾袭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在议而不行多年后骤然提速的直接原因。对具有空间流动性的大气污染问题,仅靠其中任何一地,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寻求区域协作。事实上,当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是在遭受严重的跨区生态危机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后,才启动了环境治理方面的区域协作。

  2013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治霾获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出台,提出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较严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同年10月,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正式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2014年2月,中国气象局与环保部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同时,京津冀正在国控站点之外布设大气环境的区域监测站点。

  目前,全国人大已就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事项到河北省进行调研,预计联防联控治霾或将正式纳入立法进程。

  另外,发达畅通的交通网络是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而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尚未实现统一规划,城市群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联络。习近平在讲话中,着重提到“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交通一体化”等内容,体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对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预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完成后,将会出台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