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油门”何时放开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02日 19: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央视网(记者 史江鑫)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上,中石油内部人士透露,2014年原油进口配额方案基本敲定,即将出台,并称此次配额的规模较以往有所提升,对各类民企开放程度也将更大。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鑫民也表示,“去年中国化工集团获得1000万吨原油进口指标,这个数据今年有望达到2000万吨。”

  据了解,我国目前仅有5家国营企业拥有成品油进出口权,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实际操作中只有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民营油企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原料缺口,原油进口配额放开对国内地方炼厂利好影响更大,一方面解决了上游资源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地方炼厂油品的质量改善也有一定帮助,但申请到原油进口配额还需要炼厂本身有一定的技术能力。”

  难产的政策

  早在2002年,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第19号公告发布了《关于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企业资格备案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和申报程序》的规定。但国内22家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中,有国营背景的企业超2/3,仅有几家民营企业获得进口资质,且实际上因种种限制,并没有真正发生过进口业务。

  长期以来,地方炼油厂受进口配额的限制,进不到足够的原油进行加工,只能采购价格高的燃料油替代。据卓创统计,2013年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约为1.2455亿吨,而相比1亿多吨的产能,山东地方炼厂每年拿到的原油指标只有170多万吨。受困于原料问题,山东地炼2013年实际发挥的产能仅在4500万-5000万吨,开工率不足40%。面对高准入门槛,民营企业长期夹缝中艰难生存。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等标准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

  10月,国研中心首次公开了“383改革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调整原油进口和使用政策的要求,有关部门召集相关研究机构设计地炼进口原油的分配原则和方案。

  10月14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的特急文件,文件提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原油计划指标,放开对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随后包括中化弘润、东明石化、潍坊海化等十几家有实力的地炼企业递交了申请材料。不过,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认为,“最终能如愿申请到配额的应该只有三四家”。

  按照上述意见稿,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的资质条件除“具有商务部颁发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质、具有独立销售网络、储运设施、储备能力”等定性标准外,还需“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万吨/年并且单套装置不低于3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年,三次加工能力不低于400万吨/年;开工负荷率高于50%,主要装置运行周期大于8000小时/年。”在这些限制性的条件下,以山东地炼为例,目前能满足条件的炼厂屈指可数。即便如此,1000万吨原油进口配额,对于山东地炼市场来讲也是雪中送炭。

  然而,当时业界普遍预测2013年国庆期间政策就能落地,却一度因为配额分配的争议卡在发改委,直到今年3月底才又一次出现松动的迹象。

  山东地炼走进“春天里”

  山东地炼是国内的地炼老大。据统计,国内地炼版图上,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超1亿吨,占全国地炼的66.73%,西北地炼占13%,其余分散在东北、华南等地,不成规模。就整个中国炼化一次加工能力6.9亿吨来说,山东地炼也占据了超18%的比例。 

  一直以来,山东的民营企业为谋求发展壮大就在不停寻求政策层面的支持,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就曾两度向政府提交《关于加大进口石油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的报告》,反映民营企业的诉求,报告建议,将民营企业近2.3亿吨的仓储资产纳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民营石油企业的进口和储备能力,鼓励民营石油企业到国际市场找油。2010年,在“新36条”出台后,该项建议终于得以落实。

  不过,囿于原料供应等难题,山东地方炼油企业仍面临长时间停产、开工率不足等困境,即便有企业能采购到高价的燃料油,为了保证企业利润,也只能选择“时开时停”。

  2009年,为了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山东省在发布的《山东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中提出,将“整合省内地方炼油企业,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动争取每年1000万吨的原油自主进口权。

  该《意见》指出,“从2008年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回落,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降到40多美元/桶,但地方炼油企业去年8月份以前囤积了大量的高于100美元/桶的高价原料油,导致炼油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现行政策不允许地炼企业加工进口原油,且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长期靠进口燃料油来维持生存的地炼企业苦不堪言。

  直到2013年10月,山东地炼企业才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吁已久的“放开民企加工进口原油限制”终于在国家能源局下发的《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体现,该意见稿提出“给予1000万吨/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

  原油配额的放开,不仅能在一定程度解决炼油原料的问题,还可以降低成本,山东省炼油协会会长刘爱英表示,“如果有了原油进口配额计划,地炼企业在购买原油时就不需要缴纳消费税,1吨原油节省1000元左右成本。如果1000万吨的原油配额得到落实,仅税费环节每年就能减轻100亿元左右资金压力。成本降低,更多优质原料通过山东地炼强大的炼油深加工装置,生产出来的油品质量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争夺国际定价权  

  原油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资源,与其对应的原油期货即将上市的传言从去年来就不绝于耳,而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的大背景则是原油进口权垄断问题。随着进口配额的放开,现货市场主体严重缺乏的局面将得以改善。

  据了解,今年2月中旬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5项关于金融改革的细则密集出台之后,备受关注的原油期货也进入冲刺阶段。央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已组成一个部际联席工作小组,推动原油期货落地。知情人士称,目前交易所各项工作基本就绪,只待高层拍板。

  原油期货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自二战后,国际原油定价一直掌握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手里,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定价体系中获得定价权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

  财经评论家张平撰文称,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净进口国,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开设原油期货就是要争夺国际原油的定价权。

  张平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加之我国贸易顺差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预计人民币汇率波幅将更趋市场化,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就意味着油价的稳定,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对国际原油定价的话语权。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也强调,自贸区原油期货要实现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的历史使命还需要内部相关的改革。改革现有的原油现货贸易体系,放开原油的进口。“现在中国石油行业流通体制的现状是,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垄断了原油和成品油90%的油源,并主导了油品的批发价,只是在终端零售环节开了市场。正是因为获得成品油批发零售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必须依附于三大巨头,所以很难形成独立的市场主体。”

  程小勇认为,原油期货应以人民币计价,而人民币汇率波幅将更趋市场化,意味着油价和人民币汇率挂钩,以人民币结算,提高人民币跨境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助于提高我国对国际原油定价的话语权。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