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节目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打造法则         



王太川


  
王太川:高校走出的企业家


  编导:乔 红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商界名家》。劳动创造财富,劳模令人敬仰,在全国人民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商界名家》推出三期全国劳模企业家节目,欢迎您的收看。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这位劳模企业家是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的董事长王太川先生,欢迎王先生。

  1994年,当王太川借钱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买下这些办公楼和厂房的时候,认识的人都说他是个傻子,因为他把活钱变成死钱。8年之后,西安交通大学的几十家校办企业还在校周边争抢生存空间的时候,而王太川的交大开元已经发展成了拥有20多亿资产,涉足高科技、教育、地产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集团,他当年买下的房产也已经增殖了一倍。

  主持人: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国内的高校陆续出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现在都非常地有名气了。他们在资本市场上,应该说也是尽量地去抢占先机,包括上市,买壳等等等等,去融资。王先生,您所在的西安交大的开元集团是哪一年成立的?

  王:1989年4月份成立的。

  主持人:创业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难,其中最大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比如说这是一个从学校脱胎换骨出来的一个企业。

  王:应该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从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几个人,因为当时我的技术开发公司成立的时候只有十万块钱,学校给了十万块钱,让我们去发展。我们最大的问题…

  主持人:你觉得够吗?

  王:不够,还不够我们发工资,不够租房子,当时只有一个六十平方米的教室,几个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怎么生存,这些人从学校开始,走到企业以后,学校的工资就不再发了,我们每年还要包自己的工资,还得有创收、盈利,这可能是最大的困难,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感到当时观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刚开始做技术开发公司,工作的时候,比学校的,用现在一些话讲的,就是有些同志会说你们为什么去干这事,好像我们是为了挣钱,或者我们是不务正业。

  主持人:第一个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你从哪儿去找钱?

  王:我们没有办法,只能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作为创收的一个来源,同时,我们也在寻求银行,当然在寻求银行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当时,应该说我也走过了很多的艰难的路。我一次一次地跑过西安的四大专业银行,后来我们从一个交通银行,可能说我给交通银行送我们的科研成果的可行性报告,送过将近十次。我们也拜访过它将近十次,最后才感动了交通银行,第一次给我们完成了贷款五十万。

  在贷款过程当中,还有担保问题,还有信用问题,我们毕竟是第一次。他们说你贷了款,用什么还?我跟人家讲,我还不好意思讲说我拿技术卖了,来还,我说我要把技术经过孵化以后,我再转让出去,采取这种,人家就得论证你这个技术,他还不太熟悉我们这个技术是什么样的,我们经过各方面做工作,非常艰辛,冒着炎热,顶着雨,经常去,感动了这个银行,银行最后给了我们第一笔钱,实际上是一个信任的贷款。

  主持人:这是你借的第一笔钱?

  王:借的。

  主持人:你真正赚的第一笔钱是什么时候赚的?

  王:应该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交大,你就得靠着交大的特殊的地方,就是科技成果和人才,我第一笔钱要赚的就是人才培训和技术转让。所以我感受最深的一项技术就是硅胶蓄电池。因为我经常出差,在去山西的路上,我给山西做一个技术服务的项目刚才当中,山西煤矿很多,跟矿工交谈,在车上跟矿工交换意见,矿工说经常出现在矿井底下背的矿灯是铅酸的蓄电池,我们正好学校有一个利用太阳能技术的一个硅胶蓄电池的技术。硅胶蓄电池的特点,就是比铅酸蓄电池耐的时间长,再一个没有酸,没有味,可以反复地充电,就这么一个特点。我们后来想了想,经过那次在车上,就留下了这个煤矿的地址,后来跟煤矿的科技部进行联系,我们跟电力局也联系,两家共同做出了,把硅胶蓄电池的技术用到矿灯上。这个产品,一下子受到矿工的欢迎,另外也受到电力(部门)的欢迎,我们很快在全国的煤矿等等企业,推广了四十多家。这四十多家,我这个技术从学校拿来多少钱呢?三万多块钱,我转出去,每家可能要五万,最多要八万,这样的话,就是公司一笔比较大的资金的积累。

  主持人: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一个老师在谈到钱这方面问题的时候,稍稍会显得有一些不好意思,或者是谨慎。你觉得你在跟那些煤矿企业,谈技术转让的价格的时候,有这样的心理吗?

  王:开始还是有这样的心理。所以说为什么我转让的价格是逐步地提升的。我第一家就很便宜,到第二家、第三家,一宣传,都希望有这样的技术。

  主持人:最高的一家卖了多少钱?

  王:最高的一家有十万块钱,最低的是三万块钱,到最后可又降价了,到最后这个科技成果发展三年以后又在调价。

  主持人:当你卖十万块钱,跟人签定合同的时候,你觉得做老师好,还是做企业家好?

  王:我感觉做企业还是很不错的。

  专题片:出生农家的王太川是陕西扶风县第一个进入西安交大的学生。父亲当年用家乡的“太川”水库给他起名,是希望他将来能够胸襟开阔,容纳百川。

  主持人:和交大挨得这么近,您又是教师出身,吸引人才是不是你一个比较得天独厚的优势?

  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第一批吸引的人才就是搞通讯的专业人才,还有搞硅胶蓄电池的人才。这些人才,到了公司来以后,为今后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很重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这些人才吸引过程当中,当时我感觉高校办企业的时候,一部分人员到了公司以后,他并没有断掉他要回去当教师的(念头)。

  主持人:还留了一手。

  王:他还留了一手。我把他形容成是脚踩两只船,一个在海里,真正没下海。

  主持人:想赚钱的时候找你,想自由的时候回学校。

  王:对,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一直坚持让他们要把学校断掉,要到这个公司工作,必须断掉那一块。

  主持人:你好像在吸引人才方面,总是站在一个优势一方,你有没有在面对人才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在求人家的?

  王:有,确实是我看准一个成果,首先就想办法把这个人才挖到我们公司来,这是我们当时提出的一些做法。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了解英国爱丁堡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的主任王国裕博士,就是王先生请回来的。我们看一段短片。

  开元集团微电子研究中心主任 王国裕:当时条件他就说,工作条件比如说可以和国外相比拟,也可以有五万美元的年薪,还有其它的。这个条件当时在国内来说是很高的了,现在很多单位都可以做到,在当时还是很少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在很多人看来,比如说在交大的一些教授看来,就是天价了,天文数字了。

  主持人:当时你一年的工资大概是多少?

  王:五万人民币。

  主持人:你就敢拿五万美元请一个国外的博士回来?

  王:这也是我求高技术人才到我公司来的一个重大的举措。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的民族工业不能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关键技术上,特别还有微电子技术上,我们感觉到我们是落后了,我们要承认这个现实。我们国家是落后的。我们特别在应用微电子方面落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靠你自己要再配套去做,还是不行,你没有这个精力。我的想法要直接从国际上引进这方面的人才,来发展我们的核心技术。

  主持人:你当时怎么说服你的同事?

  王:首先是我自己带头,我不拿高薪。我首先让这个真正的研发人员,这一个人让他去拿高薪,采取这种方式。你说当初要做很大的解释工作,也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我在多次的学校的董事会上,也进行了辩解,不能说不辩解,我自己就承担责任了,这样做。我想可能也是一种…

  主持人:你自己心理平衡吗?

  王:我心里是平衡的,我感到很愉快,我感觉到有一个责任感、使命感。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在开元集团采访的时候发现,开元中层以上的领导,大部分都有车,我们再来看另外一段短片。

  开元集团公关部部长 胡小苓:叶总的车、马总的车,这都是。这车应该说有一半是属于我们的,产权有百分之五十是我们的,还有一半是属于公司的。我们公司在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出台了一个公司中层以上干部配车的政策。你像我们中层以上的干部,你只要在公司工作,是中层领导就可以配车,就有资格配车,其中车款你出一半,公司出一半,当然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配法,像我们这样的中层干部就是八万,总裁助理是一档,副总裁又是一档,总裁又是一档。

  记者:最高能配到多少?

  胡:最高能配到十六万。那么在你连续在公司工作五年之后,这个车的产权就全部归你所有了,到五年之后,你就可以地来处理你这个车了。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购车政策执行到现在,您算过没有,您一共花了多少钱给你的同事们?

  王:应该说大概不到一千万人民币,大概是这么个数。

  主持人:你说起来到是挺轻松的。

  王:但是我感到值得,八十辆车。我在管理过程当中,我感觉到过去我在学校里有些人感觉到我们是在浪费,过去我招聘人是发手机,手机改造和车辆改造是同步进行的,过去我是设公车,让大家每天派车,我感觉到这种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解决公车管理的问题。

  主持人:您觉得发手机,不如发一个车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吧?

  王:实际上我主要是为了高校的科技产业,要稳定这批队伍,特别是让他感觉到,他会做事的时候,还在这个企业能够共同地谋求事业的发展,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稳定我们的管理层队伍,特别是高层的队伍。所以我们的管理层队伍相对来说,我感觉这十二年来是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的另外一位嘉宾是北京清华大学北方思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金勤献先生。

  主持人:金先生您给您的员工都发什么东西?

  金:我们是这样的,车是自己买的。

  主持人:手机呢?

  金:手机也是自己买的。不好意思说,三年公司整个资产涨了十倍以上,我自己开的普通桑塔纳,因为我三年前就买的这个车,很顺手,还开着它。

  主持人:那你不怕像王先生这样的政策,会吸引你公司的人吗?

  金:这个不太一样,其实公司也是,刚才王先生说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吸引人,第一个就是这个事业有干头,第二个当然有比较好的待遇,大家都要一个体面的生活,第三就是关系比较好,大家处得比较和谐。这里面我们是在股权这块,很多主要的骨干员工是有股权在里头的。

  主持人:您现在觉得一个靠着西安交大发展起来的公司,它经营的难处在哪里?

  王:校办企业有它的优势,就是说它能够依靠大学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实际上是科技的人才优势,并不是管理人才的优势,或者是营销、或者是生产的优势,所以我感觉到发展最大的困难,如果要搞高校的企业要上规模,要产业化,最主要的还需要一批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这是最大的困难。这是第一项。第二个就是资金的困难。另外还缺乏机制,开元是我坚持始终不一的来实现管理的创新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对于我们这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能这种高校的校办企业一个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机制。

  专题片:在开元集团,员工们并不称呼他王总而是王老师,作为西安交大的一名不拿工资的教授,王太川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教师情节。

  主持人:王先生在演播室里跟我们谈话的时候,显得非常谦虚,但实际上我们的记者还了解到,王先生其实在工作中是一个态度比较强硬的人,我们来看另外一段短片。

  西安市一九九六年开发建设的这个别墅小区,王太川参与投资一个多亿,两年后给开元创造了数千万元的效益,而在当初作决策的时候,公司里没有一个给王太川投赞成票。

  开元集团东兴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赵岗:普通住宅小区当时的售价也才有一千多块钱,由于别墅小区的容积率特别低,那么要取得利润,它的售价就必须达到四千五千块钱以上;当时银行办理按揭的政策还没有出台,有的用户看到了前景,但是他手里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买,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是把图纸拿到手,就是说,这个项目就没有让我们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和规划,一直对这件事情感觉风险很大,说法不一。

  主持人:当时好像公司上上下下除了您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看好这个项目的。您为什么还这么坚决地要上这个项目?

  王:我认为我的判断不会失误,为什么说呢?我认为这个土地在增值,因为我已经分析了开发区从一九九二年发展,到一九九五年我拿地的时候,这个土地增长的速度,我推算了,当我九五、九六年拿到地,九八年我出售的时候,所以说我认为房子建成,土地升值,房子升值。另外,人的收入在提高,应该能够满足。是一种超前的决策和超前的消费的观念的进入,可能促使我就决策了这个项目。

  主持人:王先生在做这样的决策的时候,显得非常地坚定,可以力排众议。但是实际上也曾经因为您的坚定,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来看两张照片。这个是西安易俗大剧院开业的时候的一个热闹的场面,易俗大剧院暨开元文化娱乐城开业典礼,非常地热闹。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的易俗大剧院是怎么个样子。我们再来看一段短片。

  易俗大剧院是西安市这条热闹大街上的一块冷清之地,王太川当年的一千多万投资,还有半数正随着这些变化而消逝。

  主持人:看来您这次的决策是失误了,您当时考虑到没有可能今天会面临这样的一种局面?

  王:当时没预料到,一九九四年的时候成立这个集团公司,一九九五年我在搞多元化的发展。不知道哪一个今后会更进一步提升我们开元,所以说我也想涉足,在选择产业方面,我还想涉足文化事业。这个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说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光高校,还有研究所,你一定要做你非常熟悉,做过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过去对文化演出很生疏,你叫我去组织秦腔演出,组织京剧演出,做电影,我就不会做。由于这个项目以后,我们是不是要挖煤井、挖煤窑,什么打油井,在陕西这两个资源都很好,但是我们坚决地不去介入。这就是一个经验教训。

  主持人:开元集团现在已经是一个涉足高科技、教育和房地产多个领域的多元化的公司,这是你们追求利润的结果吗?

  王: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感觉到我们也是经历了一段的探索,应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这些从学校出来搞企业的人,开始也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也是盲目的,可能是盲目地乐观,其实我的好多同志,我们开始也是不知道做什么好,刚才说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把成果转化做好,每个人都能把产业做好,这也是不断地探索出来的。

  观众:我想请问就您个人来说,您认为您能够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吗?

  王: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做一个企业家,我有一种使命感,总感觉我还是一个教师,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一个研究工作者,所以我所做的各种事情,我总是拿这个东西来要求我。当然,我对企业的运作上,我按照市场去运作,我按照一个企业家去运作。但是在我的人为的行为上,我出出进进一直住的是交大的房子,我盖了一百万平方的房子,我没自己去住一个房子,所以我感到我没自己当做一个企业家,我当做交大的一个教师。

  观众:因为我想一个企业的管理,包括资金、技术、人才,还有很关键的市场运作,你现在打算将来怎么将你的市场运作搞得更规范,更好。

  王:我想这个问题我已经从科技和教育、地产上,已经在拓展市场,逐步地在拓展,因为开元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实际是一个资本、资金积累的过程,第二次创业实际上从去年就开始,进行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这个资本运作实际上是把我们的科技资本和经营资本,还有产业资本怎么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我们重组两个上市公司,就是来进行这种运作。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非常稳步地推动这个市场,按照稳步的办法来进行市场推动。

  主持人:仍然带着教师形象的王先生,今天给我们谈了很多有关依托高校成长起来的,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道路,以及您个人的一些心路历程。我们非常希望王先生能够带领开元集团早日迎来自己的盛世之时。

  谢谢王先生今天能够到我们的演播室,最近三天我们给您介绍了三位不同的劳模企业家,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向全国的劳模企业家们,再一次向全国的劳动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