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外国作家的中国情结     人物期刊(2002下半年)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王澍:五十平方米左右的私家园林 


  一提到“江南”两个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湖光山色、园林如画”的视觉图景。而地处江南的杭州,更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孤山、断桥、灵隐寺……爱好旅游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一长串杭州名胜。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杭州城北长板巷的一片住宅楼之中,有一座50平方米左右的私家园林,他建造于1997年,造园者名叫王澍,是一位在大学里教建筑的老师。这座也许可以算作世界上最小的园林其实就在他居住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中。

  这间两室一厅的普通住宅,是王澍拥有的第一套单元房。而在屋子里散步时的最长距离,是12米。王澍的造园计划就开始于无数次以这12米为量度的沉思默想之后。

  作为面对院子的一间房子,卫生间的门也被处理成建筑立面的效果。加上这样的透明窗户,让人想起法国艺术家杜尚当年震动美术界的作品《泉》。王澍将自家住房的装修变成一次郑重其事的设计活动,也许跟他当时正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攻读博士学位有关。

  王澍来到杭州已经将近10年了,他和妻子曾经在西湖附近的山村里度过了六年清苦而自在的隐居生活。还在大学时代,这个生长在北方的青年便找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江南景象。

  今天,王澍通过自己的努力刚刚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创办了建筑专业。他告诉他的学生,建筑活动的实质就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王澍真正能在课堂上宣扬自己的建筑理念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之前,他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沉寂期。也正是在一种散淡的心态下,他决定在自己的公寓里学做一回李渔,营造一座“现代版芥子园”。

  王澍喜欢体味古代中国文人在造园时流露的游戏感,他也喜欢博尔赫斯在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中营造的神秘氛围。于是,在自己的造园活动中,他自然少不了迷宫实验。而一个偶然来访的孩子,促使他对空间结构的游戏性达到了意识上的自觉。

  1963年,王澍出生在新疆。他的父亲在铁路局工作,伴随着兰新铁路的修建扎根到了新疆,王澍的童年就是在这戈壁滩上玩过来的。从那时候起,王澍似乎就开始了一些和建筑有关系的活动。王澍的第一张设计图或许诞生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由于姥姥家在北京,每年至少两次的往返于北京与新疆之间,7500公里以上的旅途,画笔成为了陪伴幼年王澍排遣寂寞的最好的伙伴。

  1978年,虽然中学时候的王澍偏爱文科,并希望报考美术院校。但父母却希望他能够选择理工科。王澍的父母果然替他找到了一个能画画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在建筑系开设的各种课程中,王澍最偏爱设计课。设计课上,王澍还自作主张改变了系里一贯的制图方式。

  青年时代的王澍在完成了长达八年的造房子学习之后,王澍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践机会。浙江省海宁市青少年宫的设计。少年宫的建筑主体也嵌入了这样的红色立方体块,而这个立方体和南面的广场一起,构成了一相对独立的场所造型,它所表达的意象,直接源自田壮壮执导的影片《摇滚青年》中一群少年在故宫午门广场跳霹雳舞的画面,海宁青少年宫的施工过程给予年少轻狂的王澍最宝贵的是实践的经验。

  在文正学院图书馆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四个盒子构成的斜线对建筑主体的穿越。轨道上的四个盒子体量虽小,却各有主题,自成体系。

  这是2002年在上海举办的以“都市营造”为主题的艺术双年展,王澍带来了自己新近的一件作品--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现在,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他的第一批建筑专业的学生。他和他的学生们以共同研究的姿态,一起领悟建筑的奥妙。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王澍想开办一个造园专业,或许那时他的学生们会用中国水墨画的手法来画建筑效果图。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