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建筑大师     人物期刊(2002下半年)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在北京海淀区紧贴西三环边上,有一座略带欧洲风格的暗红色建筑在周围纷乱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它的设计师叫崔恺。在此之前他也设计过许多建筑,但是他的出名,或者说他真正的被人们所谈论和关注却是从这座被称为“红楼”的建筑开始的。

  北京的许多著名建筑,比如电报大楼、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北京图书馆等著名建筑都出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著名建筑师。1997年,在大学毕业13年后,崔恺成了这个设计院的总建筑师。

  1957年崔恺出生在北京景山附近的一个大杂院里。母亲是教师,父亲是设计院的工程师,崔恺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1977年下乡插队的崔恺准备回城参加高考。在那个年代,填报志愿几乎成了人生道路的选择。远在国外的父亲写来了一封信,劝他学建筑,崔恺却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清华物理系师资班。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系。此时的天大沿用的还是三、四十代从美国传来的建筑教育体系,设计教育上遵循的还是古典主义建筑的均衡、严谨的原则。严格的作图课使崔恺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凭着在天大打下的扎实功底,凭着导师提到的这套图,崔恺修完了在天大建筑系的研究生课程。在留校和执教清华之外,他选择了建设部设计院。因为这时的崔恺已经再也不想当老师了。

    1987年,当他的许多同学忙于出国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放下刚刚得到的第一个机会-----设计西安的阿房宫凯悦酒店,这一干就是4年。阿房宫凯悦酒店完成之后,机会接踵而来。许多年后,当他的同学留学回国寻找机会时,崔恺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当上了国家级大设计院的副院长。但是让崔恺始料未及的是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太多的时间,搞设计几乎成了业余。

  隶属北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外语书籍出版社之一。1993年,在遍及全国的外语热中积累了第一笔财富的外研社开始筹划他们的新写字楼,经过熟人的介绍,他们找到了崔恺。有人说外研社很像一个欧洲建筑,褐红色的外立面使外研社成了西三环边的地标性建筑,但设计这幢建筑的崔恺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建筑师。而今这种面砖的颜色被它的生产厂家命名为外研红。第一次看这个楼很难想象这是一栋当年准备拆掉的印刷厂。

  如果说在外研社一期中崔恺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形态,关心表面的东西,那么到了外研社二期则开始偏向于空间,关心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平行的室内天桥、上下贯通的中庭、松树上的桥和桥边的松树、室内的竹径、会议室里的光墙、内外沟通的玻璃厅,处处体现出丰富的趣味空间。

  1994年在南城老街中建成的丰泽园饭庄也曾像广告牌一样引人注目,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像今天这样关心建筑。在这件作品中,崔恺一反传统的以大屋顶为中国特征的设计方式,而是以传统中国民居的门、窗等元素作为本土文化的符号。并将这些中式符号和整体上的现代结构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和谐的建筑形态。

  90年代初是建筑市场最火爆的一个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新楼开工。“到山里是为了看风景,3号地景观北向和东北向,视野开阔,层次丰富,近景是1号别墅,中景有会所,远景则是层层叠叠的山脉。于是客厅、餐厅向北,居室部分向东北且全面敞开。但是运用于水关别墅的是与崔恺以往设计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

    作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建筑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面孔,可以张扬也可以内敛;可以务实,也可以矫饰;可以固守传统,也可以追随潮流。而在崔恺看来建筑具有更多的含义。他曾经说过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使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正是因为崔恺们的存在,我们才可以看到更多的,像外研社这样不一定前卫但好看好用的建筑。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