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人物》     人物期刊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周总光:把每一台手术都看作是一次艺术创作 


  他最早的理想是当一个舞蹈家,但命运却把他关在了舞台之外。就在他失落难过的时候,他却考上了医学院。在他行医的生涯中,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把对艺术的领悟,运用到了医术当中,他把每一台手术都看作是一次艺术创作,在解除病痛的同时,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他是把艺术和医术融在了一起的医学专家。这就是成都华西医院的普外科主任周总光。

  1971年,中国的高校开始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自上而下地分配名额,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让许多插队的知识青年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通过上大学,尽早地离开农村。但在当时选拔的条件非常严格。

  勇气和自信心曾经在周总光18岁那年为他创造过奇迹,甚至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是在1973年,周总光中学毕业后,来到距离成都市300公里的雅安县河西公社插队落户。那时他有严重的口吃。周总光是在小学的时候跟着哥哥一起学别人说话,养成了口吃的毛病,而且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有改过来。

  就在他插队刚满一年的时候,村里的小学校需要在知青中选拔一个老师,当时村里的贫下中农协会推荐了他。可是村里还有一些人在担心。

  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能够教贫下中农的孩子读书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首先这是贫下中农的信任。这对于周总光来说,意义就更不一样了,因为他是黑五类的后代,它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为自己正名。

  尽管周总光靠着自己拼命地劳动,赢得了贫下中农的信任,但他的口吃几乎要让他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周总光平生第一次凭借着勇气和自信,改掉了口吃的毛病,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当上了民办教师。在当时民办教师除了工分以外,每月还可以得到国家13元钱的补贴。

  1976年,村里的贫下中农推荐周总光去上大学。经过公社到县和地区层层擂台式的选拔,周总光落选了。他遇上了一个更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周总光从1977年进入四川医学院开始学医,到现在已经26年了。但学医并不是他的理想,只是在当时,他没有别的选择。在当时大学生入学不能够挑选学校和专业,所有的学生要被统一分配到学校去。周总光被分配到了四川医学院。入学不久,他在大学校园里,意外地遇到了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虽然周总光并不爱好医学,但他还是把对艺术的追求,用在了医学上。

  1992年周总光来到奥地利林茨大学总医院进修博士,专业是对胰腺疾病的基础研究,1995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96年周总光回到了四川医科大学华西医院,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在低位直肠癌的领域,还没有开展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在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切开像筷子粗细的两三个孔,然后将直径几毫米的显微内窥镜和手术器械伸入孔内病变部位,通过监视器放大以后进行手术。这项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在普外、妇产、泌尿、骨科等一百多种临床手术中得到普及。但在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中,几乎是个空白。

  2001年4月的时候, 周总光他们在国内第一次用微创手术,突破了低位直肠癌的禁区。到现在他们已经为70名低位、超低位的直肠癌患者实施了微创手术,并为70%的患者保住了肛门功能。

  几乎在所有人的印象当中,手术刀已经成为外科医生治疗疾病的标志性工具。但是只要做手术,都会给病人的肌体造成伤害。既要保证手术的成功,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成为所有外科医生永远的追求。

  尽管周总光最终没有走上专业艺术的道路,但他的艺术天赋成就了他的医学事业,他把对艺术的领悟,运用到了医术当中。他的每台手术,都像一次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的过程。在他做过的六千多例手术中,没有出现过一例手术失误或者并发症。这也许就是周总光与众不同的成功秘诀。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