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读报11月26日内容

2010年02月23日 10:01  读报文集 我要评论

  

  

  

  

  

    CCTV.com消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先来看看今日头条。

《新华每日电讯》说,前几天,在新加坡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我国房地产问题谈了他的“四点考虑”:除了廉租房职责、商品房的市场炒作、住房和耕地“统筹兼顾”外,温总理重新提出了有关住房政策的一个观点,就是“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

《新华日报》就《为将中等收入者纳入住房保障叫好》!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不够资格”享受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另一方面又缺乏购买商品房的足够实力,处于“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尴尬境地当中。如果政府将中等收入群体纳入住房保障当中,那么他们不但不会因购房严重损伤生活质量,而且可将余钱用于自身提高、创业和扩大再生产。

《大众日报》也认为,《应考虑将中产阶层纳入住房保障》。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被纳入住房保障当中,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的人数将大为减少,房屋价格也就能逐步得到稳定。所以,扩大保障性质住房的供给数量,实际也是平抑高房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海证券报》认为,经济适用房“面向中等收入”是一个重要信号。经济适用房一度被异化成低收入者的“穷人专利”,现在则转变成大多数经济适用房也要“面向中等收入者”,这标志着住房政策正在发生一个大的变化。向普通百姓提供经济适用房,抓住了当今中国城市社会住房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之策。

《中国改革报》评论说,目前住房的市场化和保障性,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发展极不协调。只有《补齐住房保障这根短板》,让所有买不起房子的人真正有廉租房可租,才能为房地产降温,让房价趋于合理。

试想一下,城市里近八成的居民都能“有房可居”,乐哉!

来看下一条。

《检察日报》报道,前几天,北京一所医院来了一名孕妇,因难产生命垂危,陪同的还有丈夫。尽管他们身无分文,医院决定免费为他们治疗,由于情况危急,必须马上实施手术,可这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送孕妇来的救治的丈夫竟然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上面签字,这位丈夫对医生的诊断并不信任,他坚持说,只是感冒了,有点咳嗽,吃点药就好了!医院里面,几十名焦急的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的院长亲自到场、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许多人出来相劝,然而所有说服都毫无效果。同时,医生在3个小时的急救过程中,上报了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我们无权进行手术。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救无效死亡。

这出悲剧也引发了不少媒体的讨论。《人民日报》以《惨剧告诉我们什么》为题对事件进行了反思,仅仅是因为不签字,就延误了两条生命,谁该为这件事负责呢?这样的危机关头,家属的愚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面对这种愚昧,医院为什么就束手无策呢?应该承认,这些医生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是非常尽力的,几十名医生、护士抢救了3个多小时,当因为家属不签字不能进行手术时,他们仍然在尽力对病人进行抢救,而当看着病人慢慢走向死亡时,多名女医生当场大哭。他们说:病人不签字,那么我们也没有权利强迫他们接受治疗!

在理解医院处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件事也暴露出一些深层的问题。《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就说,《手术拒签误生命,医院真束手无策?》按照我国现行医疗法规,不签字就不做手术,这显然也有医院自我保护的考虑,这样操作的最大好处是,医院、医生可以在随后可能出现的事故纠纷中处于主动位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医生是应该对法律负责还是对生命负责呢?医院的做法从法律制度上是合理的,但一个人的生命权不应该完全取决于另一个人的签字。

《中国青年报》形容这是《当恐惧的病人遇到恐惧的医生》。有专家认为,导致这一悲剧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当前的医患关系所造成的。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误认为医生要做手术是危言耸听,目的是多挣医疗费。由此导致患者或家属做出非理性选择 “而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又导致医院不敢‘非法救人’。”所以只有构筑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法制日报》则从法律层面对事件进行了解析,其实,如果医院能全面承担社会责任,又能抢救成功的话,医院是可以免责的,但一旦抢救失败,应该如何处理,当前法规对具体情况的解释比较含糊。是否能设计一种解释,授权一个由多个权威医学专家的小组来决定能否进行手术,来解决这种紧急情况下的两难呢?

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反思悲剧,是希望能从悲剧中总结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让悲剧就此中止。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