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读报4月21日内容

2010年02月23日 10:12  读报文集 我要评论

  


    CCTV.com消息(第一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先来看看今日头条。

    《广州日报》说,深圳杨先生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初三,前两天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考报名会及中考综合评价会”。在会上教导处和学生处的老师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材料,其中涉及到很多关于中考加分的优惠措施,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说:“对于深圳金融界高层的子女,加10分投档录取。” 有的同学说,真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啊。对此很多家长表示不满。对这个规定,教导处的老师说了,这个规定已经实行了好几年,是由深圳市教育局下达的红头文件,学校只是负责传达上面的精神。如此优惠政策,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

    《河南商报》分析说,《“加十分”里透着深圳发展金融业的急切》。深圳市政府一直强调把金融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特别是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总部落户深圳,而留住总部的关键是留住金融高层人员,这个优惠政策就是想稳住金融高层人才的后方。

    《北京青年报》分析了《金融高层子女中考加分的多重不义》,从现实的社会状况来看,“金融高层”不是社会贫困群体,不应该成为照顾性“福利”的受益者;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把教育机会当作礼物奉送,破坏了教育平等的秩序,是一种非正义行为。

    《西部商报》认为,《升学加分政策不能成为权力的家丁》,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加分有加分的原则,因为经济或者其他需要,今天照顾金融界高层子女,明天也可能向地产业、制造业、零售业巨头子女倾斜,如此升学政策岂不成了权力的家丁,想叫它伺候谁就得伺候谁?

    类似的“优惠”并非为深圳所独有:福建樟州给纳税大户子女加分;合肥给外来投资人员的子女加分;乌鲁木齐给拔尖人才、出国留学归国人员的子女加分……如今,升学加分已经成了抛洒“媚眼”的工具,成了秋天的菠菜。答案正确,加10分。在深圳,投胎正确,也加10分。

    看下一条。

    这段时间还有个话题挺热,就是惹得天怒人怨的“响一声电话”。咱们以前也说过,电话响一声就挂,回拨却被收取了高额费用。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法制日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做了大量的详尽调查,认为这种骗术在当前也基本不存在可能性。怎么调查的呢?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吉林、天津等地通信管理部门联手,对收集的多渠道反映的65个所谓“吸费号码”进行回拨测试,就是专门拨这65个吸费号码。结果发现,其中有55个号码是一类情况,都是不需要交钱的,有二十个就是让你听广告,没有产生费用,三十五个压根就是空号;第二类是4个号码,只收了正常通话费用;最后6个号码是一类,为正常的手机用户号码。工业和信息化部说,“高额吸费”电话基本不存在可能性,所谓的“响一声电话”高额吸费只是传言,这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公众应谨防受骗上当。

    不过,《北京晨报》说,最近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警官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65个吸费号码的回拨测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高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回拨的电话不是被转接到国外,就是被转接到声讯台,从而被收取高额话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后付费电话,机主回拨后,通常要支付200元左右的话费;充值卡付费,机主已存的话费将全部被“吸”走。一名警察在调查此类案件过程中,就被“吸”走200元。

    《辽沈晚报》说,《公众必须知道“高额吸费”电话的真相》。现实表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调查似乎有欠稳妥,仅凭65个信息源,没能充分进行跨部门的合作,就单方面进行测试后公布结果,有点草率。毕竟警察被“吸”走200元的亲身经历无可质疑。

    一方面是国家专管部门,一方面是相关问题的专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让人仍无法得出确信的判断。所以《市场报》呼吁,《彻查响一声电话背后的利益链》。运营商有没有在暗地里配合。如果没有,调查也能还他们清白。如果有,则不仅要给予严厉的处罚,还要归还广大手机用户的损失。

    我就纳闷了,“响一声电话”如果不存在,那钱哪去了?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