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制造对话》

2010年02月23日 14:03  近期报道 我要评论

  

主持人:好,谢谢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在这一刻准时收看我们的《对话》。
    随着标有中国制造这个标签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也早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的份额当中比重越来越大,从三十年前的不足百分之一,到了现在的超过百分之八,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的制造大国。其实,同样的一个发展轨迹也出现在了我们的邻邦——日本的身上。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也以它的创新和迅猛的发展赢得了全球的关注。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在它们的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当中都遇到过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些节点,在这些节点面前,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我们将展开一次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对话。好了,接下来我们从短片当中来认识一下我们请到的一位日本嘉宾,请看。
解说:1959年,稻盛和夫与27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凭借自己研究出的新型精密陶瓷原材料技术,开始了创业之路。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稻盛和夫便把一个小规模的街道工厂带到了国际,成为了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日本京瓷株式会社。1984年,稻盛和夫又创立了日本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综合电器通讯公司KDDI,稻盛和夫也因此成为极少的一人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家。
主持人:好,让我们用掌声来有请来自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掌声欢迎他。
    您好,您好,来,请坐。很多人可能都看不出来,稻盛先生现在都已经七十六岁了是吧,大家看到这个稻盛先生精神非常好,当然更令我们羡慕的是,他一个人就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我特别想问一下,当这两家世界五百强,尤其是第二家世界五百强又诞生在您的手中的时候,当时心情激动吗?兴奋吗?
稻盛和夫: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有一些悲壮,有点儿像要奔赴战场,心情并不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不过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它能够进入世界500强。
主持人:不知道稻盛先生现在有没有打算创建第三家世界五百强?
稻盛和夫:我今年76岁了,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野心了,我只是希望能够充实安静地度过晚年。
主持人:我们希望您真的能够非常轻松快乐地过每一天。接下来我要马上为你来介绍,今天坐在你身边的这位嘉宾,我们马上请出的这位嘉宾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照片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这是什么样的一幅照片,在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它和今天的嘉宾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马上用掌声请出我们的嘉宾陈清泰先生,掌声欢迎。您好,陈先生,来,请坐。
    大家都知道之前陈清泰先生一直都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领导工作,应该说和非常多的中国企业有过很密切的接触,但是照片上大家看到的这家企业和陈清泰先生有着特别特别密切的关系,陈先生您自己来告诉大家,讲述一下这个照片背后的故事好不好?
陈清泰:哎呀,看到这张照片令人非常兴奋,我其实就在那么多人群当中的一个,这是一个六×六的军用越野车。
主持人:啊,记得这么清楚,是不是我们二汽也就是现在的东风当年下线的第一辆车?
陈清泰: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奋斗了七八年以后结出的一个硕果,大家都是一种非常兴奋的心情。
主持人:陈先生是一九七零年到二汽的,后来一直担任着二汽的厂长,那么在九二年离开的那一刻,其实我们的二汽也已经踏上了一个国际化的征程,大家看到在这幅老旧照片的背后,记录的就是二汽这样的一家企业,它们国际化的征程。从九二年开始,开始了和法国的公司、日本的公司、韩国的公司,一系列的合资和合作,那今天我们节目的现场其实也有很多是来自我们东风汽车公司的,他们可以说是我们新一代的管理者,来,要不要和他们认识一下,打一声招呼?
黄刚 东风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我是来自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所属的东风商用车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厂长是我们的老厂长。
主持人:老厂长。
黄刚:对。
主持人:其实老厂长那一刻也已经为东风的国际化开始了第一步,在你这儿,你希望东风的国际化,希望我们的中国制造,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黄刚:从陈厂长那时候开始,我们的产品就已经对海外出口,但那时候主要面向的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今天我们也开始实施我们的新的国际化的战略,包括我们的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未来我们希望东风的商用车,能够在海外的份额能占到我们总销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且希望能够进到欧美这样发达的市场去。
主持人:我想对于国际化而言,无论是中国制造或者是日本制造,它们的第一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现在就回到日本,看看我们稻盛先生所在的京瓷,它们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
解说:1962年,创业第四年的京瓷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子,连英文都不会说的稻盛和夫带领一班人马来到美国,但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一个从没有听说过的日本小公司,可以提供出高质量的产品,稻盛和夫煞遇而归。四年之后,1966年,美国IBM公司的大型通用计算机需要2500万个半导体零部件集成电路封装,由于该产品要求技术水平极高,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厂家都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稻盛和夫敏锐地意识到京瓷的机会来了。
主持人:这个定单对于你们来说很重要,但是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拿到。
稻盛和夫:最初看到规格书的时候,我们觉得快要晕过去了,当时的陶瓷零部件一般来讲,只提供制作图纸和简单的配置说明,但是IBM的规格要求有那么厚的一本书,大概有200页。
记者:有200页,有这么厚,其实它就是为了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稻盛和夫:虽然只是一个陶瓷零部件,但是它要求误差低于1%毫米,所以我也没有自信,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的零件,我们拼命地努力,我创立京瓷公司的时候,日本刚刚战败,由于空隙变成了一片废墟,我觉得要把公司建好建大,就要获得具有先进技术的美国客户的定单,获得并远程IBM的定单对京瓷公司来说,是一个飞跃的契机。
主持人:陈清泰先生跟我们一块在关注京瓷的第一步,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来完成了这个定单?
陈清泰:我认为就是靠他们的一种持之以恒的不怕失败的这种创新的精神。
主持人:我想问问在我们台下的关注日本企业的这些专家当中,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企业来说,他们国际化的第一步是不是都和京瓷一样,都是打这个创新牌?
康荣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我觉得像京瓷他们这种国际化遇到的第一步,在日本企业的走出去也是少数,比较典型的像松下,松下在日本的家电企业出去也非常早,它就不是以创新,它是那种就是我现有的产品找到,也是先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可以说中国企业的第一步,大部分都是,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发展中国家,这么从这儿开始,有点带有农村包围城市这种战略的简单地形容吧。
主持人:就有比较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像京瓷这样以技术创新来主打的还是比较少。
康文廷:少数。
主持人:是因为在大多数的企业发展层面上来说,它们在内部的时候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吗?
康文廷:对。
主持人:对于当年的京瓷来说,技术创新同样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条路,如果你们不走这条路,有没有其它的路径可以让你实现国际化的梦想?
稻盛和夫:当时“日本制造”在欧美市场的评价是虽然便宜质量却不好,我们觉得不能这样,必须树立“日本制造”好的形象,必须要掌握世界最好的技术,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在技术开发上的革新,而日后出现了像中国这样也可以生产又便宜又好的产品的国家,日本就会碰壁。现在日本的贸易出口方面依然实力强大,整个日本社会都在很好地运作,就是因为在技术方面投入很大的力量,我想这是日本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所在。
主持人:可是技术创新要让你花很多的钱,要让你面临很多的失败,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痛苦的经历?
稻盛和夫:一说到技术改革、技术创新,往往都会认为自己的公司非常小,可以获得的贷款有限,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不可能实现。但是既使是现在难以达到的高新技术,如果每听每天都不满足于现状,努力向高新技术不断挑战,这种努力一步一步积累,走过了一年,这个过程就是很好的技术革新,而中国有很多比我们更聪明的企业,一定也可以做到。
主持人:在日本,政府是不是特别鼓励这样的创新,有什么具体的做法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化当中用创新的方式来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腾本隆宏 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关于创新,确实日本政府非常强调这一点,技术创新还是应该由企业由实际做工作的企业来做,不应该是政府花钱来做的。技术创新有大有小,不断积累小的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我们中国制造也是走在创新之路上,国家也是在大力提倡和扶持创新的精神。
陈清泰:二零零六年国家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接着国家出来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创立自主的品牌。我认为企业到底是选择创新的道路,还是规模扩张的道路,实际上它是应对市场环境的一种选择,政府的政策是一种拉动作用,完了市场环境用一种倒逼的作用,我想这两个作用加起来,就会给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靠那种低成本维持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只有走创新的道路,完了企业才能有一个持续的发展。但是我认为现在中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在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为技术创新资源不足,可能这是需要做持续努力的。
主持人:我们刚刚探讨了第一步走出去,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走进去,所谓走进去,可能你真的要打入到主流市场,你的产品能够被主流的社会所接受,可是这个过程同样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还是从京瓷开始,看看他们有没有这样一个艰难地走进去的过程。请看。
解说: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制造进入了高速增长通道,一些具备了实力的日本企业在成功地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之后,纷纷开始在海外建立工厂。凭借自己的独创技术,京瓷电子零部件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了相当大的份额。60年代末,京瓷开始尝试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1971年,终于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在国际化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主持人:京瓷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到海外去建厂?
稻盛和夫:美国的客户希望有一个能够稳定供货的,在美国生产网点来提供产品。但是建了这个厂以后,如预料中一样遇到很多困难,包括语言的障碍,当时现场工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我刚去美国的时候感到最困惑的,是他们只是按照你说的去做,不做别的,即使工作没有结束,到时间了,他们就一定会回家,语言、文化、做事方法都截然不同,保持他们的现状,或者生硬灌输京瓷理念都比较容易,但是为了让大家真正地理解我们的做法,的确花费了不少时间,付出了很多努力。
主持人:您在投资中国之前是不是也考虑过有这样的一些文化的冲突会存在呢?
稻盛和夫:中国人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和美国人一样,而有些中国人的个人主义甚至超过了美国人,这让我们很困惑,在日本自我主张比较少,在集体中互相合作,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原来我们以为中国也是如此,没想到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主持人:中村先生被大家称作是中国汽车界的第一个外籍船长,那么当你来到中国的企业当中,有什么样的一些文化上的不同,让你感觉到工作当中会有障碍?
中村克己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前总裁先生: 稻盛先生谈到的情况,我在中国没有遇到,但是语言上的障碍,做事方法也有不同,光说是不行的,有很多时候不被理解,即使他们说理解了,往往也只是表面上的理解,比如说在车间里有很多库存,我就问这是怎么回事,负责人会说出很多理由,我说这样不行,过了一天再去库存没有了,我问库存为什么没有了,他回答说都运到仓库里去了。
主持人:黄刚先生,您觉得有没有看到类似这种融合上的一些困难?
黄刚:我觉得东风在跟日产合作的初期,我们其实双方在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日方的管理者像中村总裁他们比较注重于数据,没有数据就是说你不要轻易去定性地说明一个事情,好,你得好到什么程度,得要数据来支持。
主持人:拿数字来说话。
黄刚:对。我们比较擅长于就是说从宏观上总体的判断定性的分析,有一些对中国人,我们习惯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包括文化,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在有时候好,在有时候不好,比如说我们刚才所讲到的一些,我们习惯于定性地分析的话,也不一定就是说坏事情,就是说有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特别快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去做精确的数据的测算,这样可能会延误时机,所以对数据的把握有个六七成,然后加上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也是必要的。
主持人:我想今天在现场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包括我们来自中国企业的一些代表,他们肯定也在长期的工作当中接触过一些外国的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大家在这个相互的接触过程当中,有没有看到一个我们是相互可以来借鉴,相互融合,这样的一些事例,也可以来告诉我们。
赵远花 蒙牛乳业集团副总裁:其实我们企业也组织过很多的管理层去过日本企业学习过,那么对我们来说感受最深的,可能是日本企业的这种精细化管理和精益求精的这种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我到日本企业我去洗手间,因为我们去的是食品企业嘛,它就要求食品企业一般对卫生要求非常严格,进去以后你要洗手消毒烘干,你才可以出来,那在中国企业同样的要求都有,但是它通过一些硬件把它成为你的习惯,最后你就成为执行者,你就非常习惯地去执行了。那我上洗手间的时候就发现,我洗完手以后,因为我不知道它要消毒,我就直接去烘干,但这个时候自动门不打开。
主持人:你有一个程序没有完成。
赵友芳:后来我一看墙上写一二三,我照着这一二三做完以后,这门就打开了。所以我觉得它们有很多的制度,中国企业也有很多的制度,但是我觉得日本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制度给它落实下来。有很多制度只有执行到位了,你才能把它做好。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这个精细化管理、精益求精,它不断地在改善自己,这也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赵友芳:对。
主持人:现在其实京瓷我知道在中国也有分支机构,京瓷的国际化它的脚步迈到了中国,在融合上还会有障碍吗?
林永宁 京瓷(天津)商贸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我们当时和京瓷合作的时候,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尽量达成这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一致。比如我们就讲以人为本,京瓷就讲敬天爱人,我们就讲回报社会,他也讲对社会负责,我们讲职工利益,他讲要追求职工物薪两方面的幸福。那么你在理念和价值观上已经一致了,这个企业就一半要成功了。
主持人:我觉得你们是拿了大家的价值观,一条一条来对。
合作者:对。
主持人:十条里面能有多少条是相一致的?
合作者:有百分之六十就可以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大家从京瓷的海外设厂开始,来关注了我们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它们的国际化的征程,其实这些年来大家都看到中国的对外投资是逐年地增加,而且其实投资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直接设厂之外还包括了海外的收购和兼并、股权置换等等,但是在一个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这一刻,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我们的国际化的征程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再回到三十年前,从京瓷遇到的挑战说起。
解说:正当京瓷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顺的时候,1973年和1978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两次石油危机和之后美日等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急剧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过去曾以经济实惠、品质精良驰名世界市场的日本产品,一下子全都变成了商品世界中的贵族,日元升值抑制了国际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从而对日本制造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很多日本企业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裁减员工,京瓷将如何面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呢?
主持人:在挑战面前,我们看到稻盛先生还是非常的沉着,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挑战面前,你们怎么来应对?
稻盛和夫:石油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定单减了一半,公司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当时决心跟我的员工一起共同来克服这个难关。随着日元升值,我们的成本在增加,如何来削减我们的成本,员工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智,提出了很多改善的建议。现在中国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由于中国制造出口非常大,所以一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另外一方面,工人也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因为他们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当年日本同样的压力,在今后五年、十年里,也会在中国出现。日本的企业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中,忍耐坚持了过来,这可能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吧。
主持人:康先生接触的这些企业当中,面临着这样的一些困境或者说问题的挑战,具体的表现有哪一些?
康荣平:对劳动密集型的那一部分企业,原来就是靠低成本的那部分企业影响非常大,广东的压力是最大的。
主持人:会大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康荣平:大到倒闭,外资企业搬走,比如说搬到越南。我一月份去了一趟越南,已经发现了大批的外资企业搬进去,非常多。
主持人:在我接触过的很多企业当中,还有一个压力,摆在中国制造的面前,就是我们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很多的企业他们似乎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不同的感受,您怎么来看待这样的一种声音,或者说这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会是一种压力吗?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陈清泰:我想是个压力,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告诉企业你应该珍惜劳动力,因为劳动成本是在上升,我想这个呢,可能是对促进企业的管理,从这方面来说还是有压力的。
清家彰敏 日本富山大学经济系教授:一个企业是把增加利润来作为管理标准,还是以员工的成长作为管理标准,是不同的。作为一个学者,我观察了很多日本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关注员工成长的企业家,每天努力增强员工能力的公司,都会取得成功,比如索尼公司、丰田公司,在发展的高峰期,都会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
康荣平:中国也到了这个坎上了,你必须想法增加你的产品要升级,提高你的附加值,那么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各种条件来完成这件事情,包括政府的引导。
主持人:我们想问问藤本先生,那么当时面对着生产成本的增高,很多日本企业怎么渡过这个难关的,政府是不是也有相关的措施能够来帮助它们?
藤本隆宏:政府有一些支援,但是更多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像丰田、日产也是,这时期做了很多改善工作,比如说汽车里有几千个螺丝有一些是没有用或用途不大的,把它们一个一个都去掉,减少了1000个左右,从设计上做一些改善,这样每年会降低一百亿日元左右的成本,那么10年下来,就增加了一千亿日元的利润。这种小的改善也是创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不用把改善和技术革新分开,大的改革很重要,小的改善日积月累也可以创造很多利润。这也是我们从以往的失败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黄刚:我能不能请我们的班长举一个改善的例子。
班长:今天在现场我带了一个我们自己改善的工具,那么我们以前配备的工具,它仅仅是这边是一个手柄,前面只有一个套筒,它的功能只有一个,那么通过我们员工自动自发的改善,就是说现在通过改善,现在是三种工具合在一块,那么我们没改善之前,我同时要放三种工具在一个工具袋里,或者是我们要去拿取这个工具的时候,需要去走三种往复的路线,那么按照时间来计算的话,比如说我要拿取一件工具需要三分钟的话,那么我拿取三样工具,就需要九分钟时间.那么通过改善,我把这三种零件给它组合到一块,那么首先我就降低了我这个拿取这个工具的时间,从九分钟可以降低到三分钟,无形中我就可以,我就减轻了我员工的劳动强度,可以提升我的生产效率。
黄刚:改善这个词在日文里面,它写法上就跟中文的汉字是一样的。
主持人:改善同样都是这两个汉字?
黄刚:对,意思也是一样。但是发音也有点不一样,我们叫改善,他们叫KaiZen。
主持人:听起来像开山一样。
主持人:日本的这个KaiZen,这个活动其实已经导入了西方的这些国家,欧美他们也都在学习改善的这个活动,不过他们把这个作为一个外来词,叫KaiZen,就是KaiZen,就是日文的发音的这个拼写。它用英文解释,就是说西方的人叫continuously improvement,持续改进。我有一次到我们东风和康明斯合资的这个公司里面现场去参观的时候,我看他们的刊板上写的“开山活动”,开天辟地的开,高山的山,开山活动。我一开始不理解,我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活动,然后仔细一了解,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改善活动。所以中国汉字的改善,发音叫KaiZen,到西方去以后回到中国变成开山的活动。
主持人:但是在中国的企业当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似乎真的是一种开山的动作,好像很多的中国人更喜欢改革这样的词,而不是很看重改善这样的词,因为他认为改革可能是革命性的,是一个颠覆性的,是一个跨越性的前进,陈先生您有没有发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当中,其实好像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存在着?
陈清泰:是有这样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比较讲究概念,就是说往往形成一些大的概念,大的思路,在这方面好像比较讲究,花力量比较多。而日本特别是在工厂里面,管理方面,他讲究细微,就是要精雕细刻,要在每一个小环节上都要仔细斟酌,要把它的潜力挖出来。所以这个改善,中国人也在讲,但是我们所讲的就是很一般化,没有把它看得,它的分量没有那么重,而在日本的管理当中,它这个改善就分量比较重,而且它通过不断地改善,最后不断不断会上到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
主持人:我们在稻盛先生这儿也来找一下答案,您个人是更喜欢改革这个词,还是更喜欢改善这个词?两难啊。
稻盛和夫:你问我喜欢哪一个,我觉得改善是渐进的,逐步地朝着一个好的放心去变化,而改革是一个急剧性的变化,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在公司经营中,有时候需要改革,平时更需要经常不断的改善。
主持人:刚才稻盛先生也说今天的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可能和三十年前他们面临的是一样的,陈先生您觉得我们今天的问题和当年会不会有一些不一样?
陈清泰:日本在它发展当中经历了两个关口,一个是石油危机,一个是日元升值。实际上现在中国我们面临的,很相似,一个就是说包括能源在内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升值,包括土地等等,另外再有一个,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所以这两个关口也是中国企业目前需要要度过去的。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家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就是实现一个超越,实际上这两个对企业的这种困难因素,恰恰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最好的推进器,如果假如要是说政府的政策得当,企业家的选择得当,那么经过了这样一个磨难,我想我们整个的制造业的水平会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会有所提高,另外企业的管理会变得更精细化,生产成本、能源消耗量会大幅度的下降,我想这个就是恰恰是中国的企业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主持人:其实今天我们大家看到的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它们在不同的时代,以不甚相同的方式被世界所瞩目,尽管他们的路径是各不相同,但是我想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断地来锻造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今天我们也特别希望所有的人的目光能够关注到我们的中国制造之上,在大家的心目当中,你对中国制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什么样的信心,有着什么样的期待,我们会请大家用一个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你们对中国制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判断。好,我们请工作人员给大家来发一个小小的道具牌,每个道具牌上,我们准备了五颗星,这五颗星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也许你可以任意选择一方面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那么五颗星可能就会让你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表达你对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的信心。好了,经过仔细的思考,现在我们的每颗星都已经出现在各自不同的答案牌上,我们看看大家对未来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有着什么样的信心,来,请亮牌。最主要的要数一数每个人手中的星星究竟有多少,现场很多人选择的都是四颗星,那么我们要请其中的几位代表来告诉我们,这四颗星当中你最看好的是哪一项核心竞争力,然后你少贴的那颗星究竟是什么?
林永宁:第一个可能是一百年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第二个就是中国人意识到这种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结构调整,第三个坚持创新,第四中国人勤劳勇敢,但说句实在的,还要时间,恐怕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达到国际一流制造的水平,所以只有四颗星,至少还要二十年。
黄刚:目前中国制造虽然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已经从外部的经营环境来看,已经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说我们不面对这些风险的话,是不现实的,所以说看到的是四颗星。但实际上我们对中国的制造,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还有另外一颗星,是握在我们手里面,是靠我们的努力去实现的,所以我给大家看。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五颗星的。
观众:因为我们谈到的是对未来中国制造的信心,那么要是目前的情况可能是四颗星,但是对未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是一个五颗星。因为无论是从我们中国制造目前大家已经意识到的这种创新的能力,我们成本的优势,以及我们现在与国际进行交流学习方面,我们认为这种开端对未来的中国制造都是一个很好的信心。那么最后一个信心,最后一颗星信心来自于今天的《对话》节目。
主持人:就更有信心了,谢谢你啊。现场另一位也是选择了五颗星,全部的信心的,这位你的理由是什么?
观众: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是有这个意愿的话才能成功,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另外从另一点上讲,中国的国旗是五星,所以我一定要选择五星。还有一点,现在目前来讲,日本的制造业的核心力应该是世界的第一,那中国现在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国家,而且也说了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是属于中国的,所以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把五颗星全部贴上来了。
主持人:好。中村先生刚才贴了几颗星?四颗星,在您眼中,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缺的那颗星它代表的是哪个层面?
中村克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受到挫折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中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刚才稻盛先生也讲过,我们日本经历过很多挫折,还需要时间来经历挫折。所以我去掉了一颗星。
主持人:藤本先生,可以给大家亮一下你的答案吗?刚才所有人亮答案的时候,您是持保密的态度。
藤本隆宏:我这个不是零分的意思,而是没办法做出评估,日本制造也是零,这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在座的各位作为经营者自信地给出五颗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是学者,从观察家的角度看有点不同,这个时代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很多实例,尽管有些不礼貌,我没有贴并不代表零分,而是没办法打分,日本也一样。
主持人:稻盛先生,你看到大家的这个答案,大家对中国制造的评价和未来的期待,您有什么评价?
稻盛和夫:我对中国制造还是有些担心,一个是技术开发能力略显不足,另一个是质量管理方面还没有做得很好,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就可以打满分。
主持人:我们看看您的分数牌。三颗星,那么缺的两颗星是不是刚才您讲到的,一个质量的问题,一个创新能力的问题,这是您认为这两大竞争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加强的。
稻盛和夫:对,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谢谢您的中肯。我们再接下来看一看陈清泰先生的答案,来,请亮牌。
陈清泰:中国企业的体制转轨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真的突破,那么很多潜力是很难发挥出来的。所以从这颗星我要把它扣下。
主持人:那另外的四颗星是您充满信心的?
陈清泰:总的来看还有信心的,首先是基于中国这个大的环境,就是说这样一个持续快速的增长,完了就给中国企业有一个机会,就是说刚才稻盛先生讲的那些问题确实都是存在,但是如果有一个持续的发展,就给它一个机会,让它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来改进,那么就是它的那些缺陷,可能在竞争当中会逐渐地慢慢会消失会弱化。另外,再有,就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现在总的来说,这个竞争已经变得非常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那么使那些品质比较好的企业,完了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另外再有就是中国人现在应该说勤奋,这种创业、要求富的这种心态,使大家就是说要不断改进,不断学习的这种心态,或者是这种要求是很迫切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这都是可能,就是使企业在制造业上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主持人:在我们今天关注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这一刻,我们也很希望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在未来都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我们也请两位嘉宾把你们对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祝愿告诉我们。
陈清泰:中国的企业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认真地积累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要不断地去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稻盛和夫: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引进技术,国力不断增强,只要把这些变成自己的技术力量,更加认真努力地生产好的产品,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是毫无疑问的。作为邻国的日本,必须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我本人毫不怀疑。
主持人:其实我们不仅要把这样的期待和祝愿送给中国制造,同样还要送给日本制造,所以还是从陈先生开始,您对日本制造的期待和祝愿是什么?
陈清泰:我想日本在制造业上,在全球是领先的,我希望日本制造业在技术领先的方面,能够更走一步,另外也希望中日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
主持人:稻盛先生呢?
稻盛和夫:日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要给日本打分也就是四个星。日本经济上成功之后,生活富裕了很多,对青少年的教育放松了很多,现在喜欢理工科的孩子越来越少,大学里学理工科的人越来越少。日本的富裕使日本的孩子,丧失了日本人原有的勤奋作风,希望读理工科的孩子越来越少,年轻人向往那些有名利的工作,今后日本能否保持一个技术领先国家的位置,我有一点担忧,所以是四分。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和我们一块来关注中国日早和日本制造,其实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可以说是在各自的舞台上以各自的节奏在精彩的舞蹈,那么今天当我们把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齐聚在《对话》现场的时候,当这两个舞者被同一束追光灯所打的时候,我想相互的借鉴、相互的学习、共同的发展,将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当中,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看到它们更具活力,更加精彩的舞姿。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