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繁简之争:是对文化传承的探讨

2010年02月26日 10:34  专家观点 我要评论

  

     “工具使用”与“文化传承”混为一谈
    国家政协委员潘庆林在全国政协有关推行繁体字替代简体字的提案,引起各方的争论,一个字体的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么大的范围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繁体字替代简体字,是否可行?CCTV2《今日观察》主持人王小丫和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这份提案。 
    简还是繁?
    政协委员提案,十年时间全国恢复使用繁体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字体的变化方案是否可行?业界又怎样地争论?
    霍德明:繁体字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今日观察》评论员)
       简体字可以带来便利,但很多时候便利并不代表我们对于整个文化的反思。很多人提倡使用繁体字,可能由于上世纪60年代在简化汉字时的改革过于粗糙,比如说吃面那个面,跟上面下面那个面,现在基本上同一个字。第二,人们可能觉得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应该回归到汉字的古典美。 在2000多个简体字,大概有一个过程太粗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很多人把繁体字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的认知,甚至把这个当作文化的标签,比如他有很多次他这样看的,开关它没门了,如果还这样请人也不见了,咱们现在那个见字也不见了,还有人认为,龙,繁体字那个龙,龙飞凤舞,现在鳞片没有,龟甲,很显然乌龟背上很美的龟文,大概在简体字里面也不见了,所以我想在支持繁体字的人,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一个感觉,觉得很多地方,可能被简体字所没有能够表现出来这么一个很深沉的感觉。
    张鸿:本人不支持恢复繁体字时代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总结一下,反对方大概有两个观点,文字简化利于知识的普及,因为受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如果反过头去把它弄得更复杂,就不利于整个汉字更加普及。一是认为整个从汉字的演进过程来,汉字从繁到简的大的趋势,这个趋势不可逆,比如从最初经文,到大篆,秦统一是小篆,统一是隶书,撰写起来难一点,再使用起来楷书草书等等,整个从文字结构来说,使用过程中,其实整个伴随从繁到简单的过程。第二,繁体字之前,刚才说有大篆,也小篆,还有经文,再之前还有甲骨文,甲骨文更好看,有书画的味道,再往前拿一个绳系一个疙瘩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我不支持统一恢复到繁体字的深时代。现在大多数人中国人都在使用简体字,50、60年代改革一些简体字,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在使用简体字,如果改为繁体字,成本太高,如果真的这个提案被实行的话,是有点折腾 。其次文字在它形成合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文化,但是文字被发明出来,首先有使用价值。 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工具有工具的领域,文化形成文化的领域。像安徽既产徽墨,也产宣纸,认识徽墨或者宣纸老行家,知道墨怎么磨,盘子多大,它的弧度多少是最好的,门外人一听觉得这里面博大精深,真是有文化,但是是不是我们回过头,为了维持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所有的人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就没必要了。在使用工具里面,显然越简单越好。所以如果我们把两个领域分清楚一个文化的传承,一个使用的功能,那就没有必要全民都去回过头去学繁体字。
    去简就繁,还是用简识繁?字体背后争论的背后,引发出怎样的对文化传承的探讨?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