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 (上)(2007.04.25)

2010年02月24日 17:5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四川省凉山洲是我国广大彝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大家知道,彝族的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有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特殊的历史原因和风俗习惯,对于这里的农家孩子来说,上学曾经是他们的梦想,甚至是奢望。家住凉山洲喜德县的14岁女孩 马海阿各 就是其中的一个,7年前,仅仅上了半个学期课之后,她就离开了心爱的课堂。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贺波洛乡的桌古村,记者找到了马海阿各。当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回到家里准备做饭,

  

    由于马海阿各生活的村庄地处3000多米的山顶上,土地非常贫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要想收成好一点,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很多人都要劳动到很晚才回家。今天中午,马海阿各的爸爸妈妈也不回家吃饭了,因此,她要把午饭做好给爸爸妈妈送去。

  

    之所以在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是因为在七岁那年,马海阿各仅仅去学校上了几个月学之后,她就辍学回家了。因为按照当地过去的习俗,女孩子一般是不上学或者很少上学的。

  

    而除了观念上的原因之外,家庭贫困,交不起学杂费则是让她辍学的另外一个原因。

  

    固有的观念再加上家庭的贫困,使得马海阿各在学校呆了几个月之后就离开了心爱的课堂。

  

    


为了孩子们都能来学校上学,很多老师都到孩子们的家里进行过动员,对于家里的确困难的,很多老师们就把学杂费、书本费等先给他们垫付上。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老师的 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辍学时,马海阿各只有7岁,由于年纪小还不会干农活,因此,在家照看弟弟妹妹和做饭的事情就都由她来承担了。

  

    而在整个凉山洲,像马海阿各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别的,离马海阿各家不远的另一个村庄的吉瓦学英也没有去上学。不过,所不同的是,几年前,吉瓦学英和两个哥哥,虽然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一家三个孩子却是连一天都没有去过学校。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南部,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了大多数。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基础也比较差。

  

    尽管,当地各级部门都在加大扶持力度,希望这些孩子们都能来到学校,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贫穷,很多孩子还是没有办法进入课堂,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干农活。因此,在过去的凉山洲,上学曾经是很多孩子简单而又奢侈的愿望。

  

    主持人:不过,对于像凉山洲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早在2000年,四川省就出台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3亿元共30亿元资金,全面免除学杂费,帮助民族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也就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然而,在一开始,这一政策推行并没有得到太多孩子和家长的认可。

  

    


学杂费的免除,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但由于很多少数民族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道路遥远,很多孩子在上学路上的安全都不能保证,因此,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来上学。

  

    对于这一点,马海阿各就深有感触,当初她从家里去一趟学校,就得步行两个多小时。因此,如何解决上学路上存在的问题,成为又一道难题。

  

    要想让这些孩子能够安心地上学,不再为上学路上的安全和时间所担忧,就必须大力推行寄宿制,让孩子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但寄宿在学校所需的生活费用,对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无疑又会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另一道难题。

  

    就这样,实行寄宿制并进行补贴,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2001年,马海阿各和很多和她类似的孩子一起重新回到了学校,(免费课本画面)现在,她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平时都寄宿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

  

    而吉瓦学英和她的两个哥哥也是在2001年,第一次走进了课堂,平时也都寄宿在学校里。

  

    现在吉瓦学英和她的两个哥哥,一起上到了五年级。而在他们家这间简陋的屋子里,最显眼也让父亲最开心的莫过于这些奖状。

  

    吉瓦学英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家里穷,他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一点文化,出门办事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因此他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

  

    星期天过后,马海阿各也要重新返回学校,而在她妈妈心里,所考虑的事情也已悄悄发生了变化。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从2007年开始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据统计,凉山洲实施“两免一补”之后,像马海阿各和吉瓦学英一样重新返回学校的学生就有1万6000多名。而2006年,凉山洲教育,仅寄宿制补助资金就有3550万元,有近10万名家庭贫困的孩子享受到了寄宿补贴。而在喜德县,2006年全县教育的资金投入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但对于像喜德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拿出这笔钱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喜德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而在整个凉山州,从2000年之后,用于“两基”攻坚和“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资金也已累计高达9亿多元。

  

    巨额的投入,使凉山洲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凉山洲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入学率明显升高,截止2006年,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了43%。

  

    但随着入学学生人数的增加,需要寄宿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相比之下,学校的条件却显得捉襟见肘。

  

    就在马海阿各就读的贺波洛中心小学,我们看到,虽然学校的宿舍还能容纳了这些孩子,但这座餐厅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了。无奈之下,很多孩子只能到院子里吃饭。

  

    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改变了凉山洲,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但孩子们的迅速增加,除了欢喜之外,也给当地教育带来了另外的一些担忧和问题,那就是,教育资源的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学校建设等方面。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还有很多学生多,老师少,没有办法实现寄宿的学校,甚至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现象。那么,那些地方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生活的呢?而这样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聚焦三农。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