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救援 (2007.7.20)

2010年02月24日 17:55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7月3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立即启动四级响应。

  

    7月9日,淮河干流水位再创新高,国家防总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

  

    7月10日,淮河干流王家坝水站水位涨至29.48米,超过保证水位0.18米。淮河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国家防总迅速启动最高响应级别防汛一级应急响应。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防汛抗洪形势非常严峻。针对异常严峻的防汛抗洪形势,灾区的干部群众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看记者从淮河一线发回的报道。

  

    淮河干流不断上涨的水位突破了1991年特大洪灾以来的最高纪录,给淮河沿岸地区特别是下游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国家防总在启用蒙洼蓄洪区之后,又相继启用了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秋家湖、姜唐湖四大行蓄洪区。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遏制不断上涨的水位,淮河王家坝的水位依然在29、57米的位置徘徊,最终,国家防总又下达在淮河干流南润段挖堤行洪。淮河南润段大堤保护着南照和润河两个乡镇的安全,其中有1万多群众住在行洪区的庄台上。每当,这里一行洪,这些庄台就成为洪水中的一个个孤岛。

  

    


7月12日,南润段刚刚行洪第二天,南照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突然接到一个求救电话,打电话的是六里村的乡村医生,他们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摔成了骨折,需要医疗增援。病情就是命令,接到电话后,南赵镇中心医院医疗小分队迅速赶去增援。

  

    六里就是行洪区的一个庄台村,从镇上到六里村大约有10公里的路程,通向村里的道路已经被洪水淹没,要赶过去,只有做船过去。

  

    行洪时挖开的堤坝一晚上的工夫就被冲成了一个30多米的口子,坐船去六里村必须要经过这里,但是,经过一天一夜的行洪,淮河干流的水位仍然和行洪区的水位有近半米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使水流非常迅猛,一般的船只根本无法安全穿越。

  

    这时,天空飘起了雨点,气象预报显示,一次更大的强降雨将会马上来临,淮河的水位还将上涨,如果等淮河和行洪区的水位持平,那至少需要再等一天的时间才能行船,但是庄台那边的老人能坚持住吗?正在大家焦急想办法的时候,又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人们与六里村庄台的通讯中断了。

  

    刚才还好好的信号,怎么一下子就消失了,六里庄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指挥部的同志介绍说,六里村庄台住着600多户3000多口人,这是这个庄台建成之后第一次遭遇这么大的洪水,会不会出现了更大的意外呢?

  

    这时,距离老人骨折已经整整过去了五六个小时,村里的乡村医生说,如果不及时赶过去增援,老人的病情随时可能恶化,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一般的冲锋舟根本抵御不了落差形成的暗流,而这时由于通讯中断,不光老人的安危,甚至包括整个六里庄台的情况都扑朔迷离起来,该怎么办呢?这时,指挥部和医疗小分队都同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拉沙船巨大的船体,应该可以抵御住强大的暗流冲击,指挥部立即调集了一艘拉沙船,帮助医疗小分队穿越。拉沙船载着队员们立即向六里村开去,半个小时左右,队员们就看到了被洪水四面围困的六里村庄台。但在这时,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摆在队员面前。

  

    行洪区的树木和房屋大部分被洪水淹没,只有一些树梢还露在水上,这给拉沙船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如果不小心碰到被水淹没的建筑和树木,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拉沙船距离六里村还有大约200多米的距离,怎么靠近村子呢?最终,村民用汽车内胎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木筏,队员们决定坐着木筏进村。

  

    经过大约3个小时的努力,医疗小分队终于到达六里村。经过队员们的诊治,病人暂时脱离危险,目前病情稳定。为了方便村民看病,南照镇医疗小分队决定住在六里村,直到洪水退去。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内共建有安全庄台272座,安置人口27.529万人。7月10日蒙洼蓄洪区启用之后,已经有8个启用的行蓄洪区,其中有200多个像六里村这样孤岛般的庄台,20万人被困其上,交通完全被大水阻断。

  

    针对,庄台群众看病不方便的情况,安徽防汛抗旱指挥部已经紧急向灾区派出1109支共5203人的医疗防疫小分队,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要求各地积极组织船只实行定点来往运送村民,尽量减少村民生活的不便。

  

    淮河流域遭遇的这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月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灾区看望了受灾的群众。

  

    在这次的抗洪救灾过程中,前方的记者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虽然今年的洪水是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大洪水,但是,在受灾地区以及行洪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见到往常那样大规模的灾民搬迁,和大片的救灾帐篷,这又是为什么呢?请看下集报道。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