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最后一公里” (2008.4.7)

2010年02月24日 18:0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这天,老朱又来上网了,尽管还没有完全学会打字,老朱就已经向身边的年轻人请教,注册自己的QQ号码,学习怎样上网聊天了。老朱的老伴还曾经为他上网的事情,数落过他好几次。不过,这都被他当了耳旁风。可一开始,老朱看见电脑键盘上的那些字母,就不由得头皮发麻、眼睛发花、手心发汗,真是让他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尽管如此,老朱还是乐此不疲,那个劲头还真有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架势。在当地,像老朱这样年纪的“网友”还真不少。而且,上网的场所,还为他们提供了格外优质的服务。

  

    上网方便,还不收费,并且有老师免费教学,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呢?

  

    在这个农民e家信息化服务中心里,不仅可以上网,还提供农产品展示、交易;相关信息查询、发布;远程农技培训等等多项服务,而这服务项目全部都是免费的。

  

    地处丘陵地带的四股桥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农产品卖难,曾一度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乡干部也在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种植市场销售看好的农产品,可结果往往却是吃力不讨好。

  

    有一年,当地政府发现市场上槟榔芋走俏,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槟榔芋。可到了收获的季节,市场却处于饱和状态,尽管这种芋头的价格一降再降,可依然无人问津。大家原以为种出的会是金疙瘩,谁知道真成了烫手的山芋。有些种植了芋头的农民,直接找到了乡政府,讨要说法。

  

    后来,当地政府总结教训:出现这样的结果,还是因为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盲目发展造成的。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一段时间里,在不少地区也曾发生过。农民对此是怨声载道,而基层干部也是满肚子的委屈。但如果让作为个体的农民去闯市场,找信息,无论是从当时的通讯技术条件,还是信息传播渠道,难度也不小。村民占晓春就因为信息不畅而栽过跟头。

  

    占晓春是当地的一名生猪销售经纪人,在刚开始从事这项业务时,占晓春基本上是以写信的方式,寻找市场。虽然信是发出去了不少,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让他感到极度郁闷。

  

    一次,占晓春刚刚收满一车生猪,准备运往市场。他美滋滋地盘算着,以他所知道到的市场行情测算,这笔买卖怎么着也有一万多块钱的进帐。不曾想,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生猪价格走低。占晓春的合伙人想通知他,停止收购,暂时不要发货,可是怎么也联系不上他。等到占晓春把一车生猪拉到市场上后,他一下子傻眼了。

  

    不仅仅是农产品经纪人需要信息,对于普通农民来讲,他们也想知道当前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怎样发展可以挣钱?可在这迫切希望的背后,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和迷茫。

  

    为尽快对接起更多的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桥梁,早在2004年的时候,玉山县四股桥乡就创办了政府网站,网站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宣传、推介当地的农副产品;同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政府网站成立之初,确实销售了不少农副产品,为当地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过多久,大家就遭遇了新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曾在不少政府网站中不同程度存在。

  

    近些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可谓是突飞猛进,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到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再到可视通讯等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信息带来的便利和产生的经济效应。如何让广大农村地区,也搭上信息化这班“快车”呢?

  

    


去年8月,在当地电信部门的配合下,玉山县四股桥乡在江西省率先创办了农民e家信息化为民服务中心。因为都是免费服务,很快吸引了不少农民。占晓春也试着在网上发布了一条供求信息。面对众多向他求购生猪的信息,占晓春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当然,总的原则是“价高者得”。

  

    此后,占晓春就成了信息服务中心的常客。通过网络,他接下了好几单大生意,买卖是越做越大。占晓春到底挣了多少钱,他笑而不答,可这刚买的奥迪A6还是暴露了他的“商业秘密”。

  

    与占晓春一样,当地不少农产品经纪人和种养大户,通过网络,打开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可对于众多普通的农民来讲,信息服务中心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实惠呢?

  

    老朱之所以不停的往信息服务中心跑,主要还是想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最新的种养信息。不仅如此,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也同时向老朱他们开放,各种信息随时更新。与此同时,乡里还利用有线电视,向全乡群众不间断播放各种最新的农技知识。

  

    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学到的技术,老朱精心伺弄着他的几亩田地和鱼塘。一年下来,他的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有两万多元。这让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朱不得不折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四股桥乡信息服务中心的农产品展示厅里,记者见到了这个被称为“全球眼”的摄像头,而这种“全球眼”甚至还装到了田间地头,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乡干部提供的网址,记者打开了农产品展示厅的“全球眼”,轻点鼠标,自由控制,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当地农产品的种类、品牌、包装,连产品报价也一目了然。

  

    玉山县县委书记姜松阳告诉记者:这两年,四股桥乡依托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招商引资,多家企业落户当地,四股桥乡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县之首;去年,这个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也超过4000元。当地的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驶上了“快车道”。也有人认为:当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而事实上,连续4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都做出了强调。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还特别指出: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又被业内公认为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上饶市电信公司总经理涂志云表示: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联通这“最后一公里”。那么,造成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又在哪里?

  

    这是四股桥乡大洋村的一个信息服务站,村民们茶余饭后都爱到这里转转。虽然这里只有一台电脑,但这完全可以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

  

    而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当地农民对信息也经历着从等待到发现再到使用的逐渐变迁。虽然这些农民拿惯了锄头的手,点击起鼠标来还有些不习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的热情。

  

    而占晓春已经在自己的养猪场里装上了宽带和电脑,每天上网浏览、发布信息,俨然成了他的“必修课”。可对于不少农民来讲,电脑还是一个“奢侈品”。那么,怎样才能让信息更多的进村入户呢?这天,经过老朱的申请,当地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给他家安装一种称为“农信通”的电话。

  

    我的同事采访回来告诉我,四股桥乡跟全国很多地方相比,并不算一个经济发达乡镇,而当地就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以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为当地农民传递最新的信息,让农民通过利用信息,转化为经济资本。而国家农业部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推进电话、电视、电脑的“三电合一”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累计建成县级以上“三电合一”服务站点1000个,覆盖2000多个县,受益农户达到1.4亿户。我们相信,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终将会连通,农村经济也会因此驶入发展的高速公路。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