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胆种大葱(2008.4.9)

2010年02月24日 10:14  往期《闯天下》文稿 我要评论

  

>>返回致富经空间首页

>>视频

  

这些大葱看似普通,可出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显得很特别,因为就在4年前,肥西县90万亩的耕地里却一根也没有,更没有人想过能种大葱。直到2004年,一个女人打破了当地不种大葱的传统。

这个女人就是夏伦琴,每一根大葱都要经过她的检验才能打捆、装车。

夏伦琴:“葱白要达到30公分以上,这样就合标准。今天就是最后一车了。”

村民 郭其华:“这一捆大葱20多斤。这一捆就是五六十块。辛苦心里头高兴。这个一亩地打一万斤,能挣1万三四千块钱,所以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心里高兴啊。”

随着这最后一车葱运出去,夏伦琴2007年夏天播种下的大葱共给她带来了100多万的收益。夏伦琴刚把这车葱装车运走,有一个人已早早地等着她了。

大葱经销商 常怀斌:“你都给他一家,人家下回不高兴了,不要了。你再难的时候,大葱再多的时候人家不理你,你就给他一家吧。”

夏伦琴:“那你不讲诚信也不行啊。”

常怀斌:“一斤葱能挣一块多钱谁不愿意买,你再多出两毛我还给。”

夏伦琴:“你们互相抬高价格那也是不可能,我不能不讲诚信。”

常怀斌是夏伦琴的老客户,春节前大葱的批发价达到9元一公斤,本想靠贩葱大赚一笔,可夏伦琴愣是一根葱都没卖给他,任他怎么要求夏伦琴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最后一车葱早已被别人抢先一步定下了。

市场上收购商抢着要买大葱,这么多卖葱的人跟着夏伦琴发了财。可就在四年前她还被周围的人说成是疯子。

  

2004年初,夏伦琴去山东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一个月后,她带回了一个当地蔬菜里的新品种——大葱。当地人很少吃大葱,更别提种大葱了,夏伦琴拆了大棚不管,一心想要种大葱,大家都说她脑袋有问题。

夏伦琴:“很多人对我有看法,说我脑袋有病。”

夏本生:“种这个大葱,也不知道这块地搞什么,最后看种这个大葱,我们就感到一个稀奇,稀奇得很。”

安徽省是我国江淮分水岭,土地易旱贫瘠。合肥市周边生产蔬菜的区县并不多,更别说有人种葱了,但在当地已经有不少原来只吃小葱的人开始食用来自北方的大葱了。

市民:“吃会吃的,有的时候请客。想调节一下,改善一下家庭的餐桌也会吃的,特别是以前那个什么摆酒席,都会用到大葱的。”

山东之行,给夏伦琴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当地的大葱。种大葱投入小,一年两季,一亩地一年能种出两万多斤大葱。如果自己在合肥边上种葱,离市场近,运费低,价格上肯定有优势。

夏伦琴:“我感觉山东人种,我们也能种。”

夏伦琴壮着胆子在肥西县聚星乡白龙村租了100多亩地开始种大葱,周围的老乡也开始担起了心。

村民 李祥富:“怕我们家田地,像这个地能搞大葱你放心吗,怕把我们的地都废了。”

夏伦琴:“群众们就是不放心,你这个地能种出来大葱,这个地什么时候能变成菜园。”

到2004年夏末,种下的大葱已长到半米高,可夏伦琴却一点也乐不起来。

  

进入9月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下一滴雨,看着本该拔高的大葱开始枯黄,夏伦琴心里急得像着火一样。

夏伦琴:“叶子都全白了葱叶全部干黄了,干白了。”

记者:“就像这些就差不多,像这个。”

夏伦琴:“哪想这样,全部干得像这些 ,全部干得死掉了。”

大葱耐旱,但这样干旱的天气连大葱也扛不住了。夏伦琴四处奔走,引水抗旱,可看着枯黄的大葱,请来的工人都没了干劲儿,生怕种不出葱,连自己的工钱也打了水漂。

夏伦琴:“看我大葱要干要死了,他们很着急,就是急得不得了,讲我们干了一年,工资肯定没有了。”

为了稳住工人,夏伦琴放出一句狠话。

夏伦琴:“我当时讲,我卖不掉葱,我卖房子都给你们工资 。”

一个星期后,水终于被引到了夏伦琴的地里,大葱开始变绿拔高,夏伦琴焦急的心也被救活了。大葱是种出来了,可是要卖到哪,卖给谁呢。夏伦琴决定主动出击。

合肥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第七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的蔬菜成交量在1800吨左右。这里的蔬菜百分之八十来自外省,安徽省当地种植的蔬菜几乎很少。

  

夏伦琴带着名片来到这里,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大葱,希望经销商们能收购自己种的葱。

这个人叫朱发友,做大葱生意已经将近十年,一直销售外地运来的大葱。就在这一年,他发现大葱生意越来越好做,大葱的销售量明显一天天看涨。

经销商:“最好一天能销10万斤。不光是山东人吃了,包括现在南方人都在吃。”

记者:“都喜欢吃。”

经销商:“它这个味道跟以前那个大葱不一样,它稍微带一点儿甜,带一点儿糖分。”

市场上的收购商以往都是从山东、福建等地进葱,由于路途远,拉回来的大葱不仅损耗大,成本也增加了。

大葱经销商 陈莹莹:“别的地方还要几千块钱的运费,你像山东 ,要三千多块钱,福建那边要五六千块钱。”

听说夏伦琴在肥西县种上了大葱,朱发友悄悄地动心了,可又不敢轻易出手。因为他曾经吃过省内大葱的亏。

大葱经销商 朱发友:“市场行情不行,还有就是他们的技术问题,还有好多环节问题,他们处理不好,农民的积极性带动不起来,没成规模,他们就不搞了。”

这样的卖葱大户对本省的大葱都不抱希望,周围的村民更是为夏伦琴捏了一把汗。

  

村民 郭其华:“那时候地里的葱,走路的人都在讲,我讲那个葱啊,卖不了了,你看到现在一棵都没少,有人就这么讲过,他说这葱就是不行了,卖不掉了。”

记者:“吃也吃不完。”
村民 郭其华:“吃,一天三顿也吃不了这么大一批几十万斤啊。”

夏伦琴不甘心,她不相信自家的大葱就是卖不出去。2004年11月,到了大葱收获季节,夏伦琴又来到市场,邀请朱发友看一看自己的大葱,种植基地的情景让朱发友大吃一惊。

经销商 朱发友:“我们自己到这里看。她的大葱算是最好的了。在安徽省内算是最好的了。”

眼见为实,朱发友当场就拍板定下了50多亩的大葱。

经销商 朱发友:“这个方便了,这个比如说今天早上要货了,到晚上就可以拉回去了,你像今天走福建,要到明天才可以到家。它的新鲜度不行。”

记者:“像这个到市场上还能保持新鲜。”

经销商 朱发友:“嗯,保持很新鲜,她这货现在在市场很畅销。”

从夏伦琴的种植基地进大葱,既能保证大葱的新鲜度,又能节省运费,比从外地进货,一斤节省一毛钱的成本。凭借这个优势,夏伦琴的大葱闯进了市场。很快她的几十万斤大葱到了不够卖的程度。

  

经销商 陈莹莹:“质量比其它地方的要好。”

记者:“想去她家拉。”

经销商 陈莹莹:“想去她家可惜没有了。”

2006年夏伦琴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就在这时,肥西县铭传乡提出给她提供一块108亩的荒地。本以为是天上掉馅饼,可夏伦琴亲眼一看才知道,这是块难啃的骨头——铭传乡给夏伦琴的是一个废弃的砖窑场。

肥西县铭传乡党委委员 汪伏星:“如果乡镇把这个地包出去的话,一年也是一两万块钱承包费,实际上对于一个乡来讲,这个意义不大,但是如果。带领老百姓种瓜果蔬菜或者种其他的作物,这就有比较效益了。”

夏伦琴:“看了一次当时我也非常得害怕,非常得害怕,这个难度非常大。如果我要承包的话这个费用非常高。”

肥西县电视台通讯员 黄永存:“这里到处都是石头,高的高低的低,草长得一片全都是。”

整治旧窑场需要花费30多万元,夏伦琴心里直打鼓。可铭传乡干部的一句话却让夏伦琴决定赌上一口气大干一场。

夏伦琴:“她讲你都害怕了,那你就不是夏伦琴了她讲的,我当时给她一句话讲的,她在勾引我嘛,感觉她在勾引我,跟她讲,我说好吧,就这么说了,这这么定了,我明天就过来,过来我们商量好,把协议签好。就你讲的吧,不干不是夏伦琴。”

赌着气的夏伦琴没白没黑干了一个月,愣是把一个荒岗子改造成了108亩大葱种植基地。

  

肥西县电视台通讯员 黄永存:“当时不是我一个人,大家都说,这附近的老百姓都说,哎,她这个干劲真是大,胆子大。”

女大胆种葱的名气越来越大,不用再为卖不掉葱发愁,可新的烦恼也跟随而来。为了避免和同行争货,2007年秋天,朱发友早早地和夏伦琴签订了包销合同,以两元一斤的价格定下了夏伦琴的大葱。

常怀斌是最早代销夏伦琴大葱的人,从年前就一直关注夏伦琴的大葱,想靠经销大葱赚一笔,这最后的一批葱,也是他最后的发财希望,可夏伦琴还是不卖给他。

记者:“当初夏伦琴种葱的时候来找过你吗?”

常怀斌:“对啊,第一车就给我了。”

记者:“后来就没有了。”

常怀斌:“第二车就没有了,捞不着了,你说不生气吗?”

没挣到钱,常怀斌生夏伦琴的气,可这让夏伦琴更看到了种植大葱的市场前景。她成立了大葱协会,还申请了注册商标。

村民 郭其华:“早种啊,会长要到这里来,那我们现在这个附近老百姓,全部富裕起来了,都有气势了,腰包都鼓鼓的了。”

2008年3月23日,在夏伦琴的种葱动员会上,四邻八乡的农户都赶来,抢着要技术资料、订购大葱种子。

村民:“能发财致富,农村就是要发财致富。”

记者:“听说她挣钱了?”

村民:“对,听说她挣大钱了,我们都来跟她学习。”

记者:“敢种吗?”

村民:“敢种。”

在夏伦琴的带动下,2008年开春,肥西县大葱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000多亩。再过半年,大葱又能给夏伦琴带来一大笔财富。

编导:戚晋 摄像:王震宇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