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磅数据。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加快,使从业人员的从业率大大提高,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非常有利。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负一样。另外,用地政策和用电等都会提供很好的环境。服务业的比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来说是个健康的指标。
根据国际货币组织在2014年所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数据,2013年全球GDP数据达到了73.9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16.7681万亿美元位居第一,占全球GDP份额为22.7%。中国在2013年的GDP为9.2403万亿美元,占据全球12.5%。
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大幅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在30年,甚至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一次。第二点,在总体的经济数据不是特别亮丽的情况,整个就业形势非常好。第三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传统产业增加的速度。曙光正在逐渐形成。
厉以宁表示,经济增速能够保持7%就不错了,因为重在质量,你要上去的话,加几万亿投资的话,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求质量求结构。对于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认为,虽然去年经济数据略低于预期,但诸多的改革和可喜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效果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得到体现。
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会不会继续“下台阶”?未来增长动力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20日在京发布“深改元年”经济年报,深受海内外市场关注。透过一系列“高冷”的经济数据,记者尝试以四个字捕捉2014年中国经济的表情:进中提质之“喜”、创业创新之“乐”、困难压力之“忧”和稳中求进之“盼”。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2014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9%(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11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比上月增长0.75%。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
2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国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等2014年中国经济多项重磅数据。数据发布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经济数据和“新常态”的特征是相吻合的。他认为,应全面看待关键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充满信心。
国家统计局20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基本实现了既定预期。理性看待这一增速,虽然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但也让人看到中国经济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风景。
马建堂指出,7.4%的GDP增长在国际上也还是一个不低的水平。“7.4%的增速后面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63.6万亿元,现价增量80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不小。所以,7.4%是在合理的区间,7.4%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
李克强强调,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多,政府工作艰巨繁重。
张其佐认为,十二五规划是五年目标GDP年均增长7%,年度目标要符合整个十二五时期规划。7%的目标就是一个合理区间,不低于7%的发展不必要采取过度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过度刺激。
辩证把握新常态下的GDP,对大部分地区而言,一定的增速指标还是要的。只不过,要的方式与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来说,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要注重总量,靠强劲的增长拉动民生改善;相对发达的地方,精力更多放在结构调整上,科学完善考核机制,这才能准确体现中央转变发展方式、革新政绩观的本意。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12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全国70个大中城市12月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66个,持平的城市有3个,仅深圳一城上涨,涨幅为1.2%。
当前我国CPI、PPI数据低位运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也在低位,正是价格改革的“窗口期”。只有抓住机遇,真正向市场化方向迈进,才能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这必将更多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