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王荣:牢记经济特区历史使命 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6: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8月22日,“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图为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发表讲话。摄影/人民网记者 郭亚飞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缩影,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执政能力。

  勇担历史使命,“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技革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束缚。特别是我国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经济走到濒于崩溃的边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既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找准突破口攸关改革开放大业的成败。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他要求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30年来,深圳担负起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艰险、敢闯敢试,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冲破旧体制的樊篱、勇闯“禁区”,冲破传统理论教条的桎梏、勇闯“盲区”,冲破深层次矛盾的羁绊、勇闯“难区”,成功闯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之路,闯出了一条从封闭半封闭到参与全球竞争的开放之路,闯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之路。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深圳经济特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先行探索,把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设想变为生动现实。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是硬道理。作为经济特区,首先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深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推进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8201亿元,年均增长25.8%。目前,深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6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地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圳在全国率先打破“铁饭碗”、第一次拍卖土地使用权、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创造了许多改革创新的全国第一。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整体推动,从侧重经济体制改革到“四位一体”全方位纵深推进,深圳成为我国体制创新的重要试验田,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深圳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率先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极大提高,迄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0多亿美元;年出口总额达到1620亿美元,连续17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赢得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率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发展成为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科技绿洲”。200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507.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培育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始终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坚持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坚持以国际一流城市为标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仅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而且在规划理念、建设模式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目前,深圳拥有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全国第四大空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航运中心的强大城市功能;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成为民生福利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公共服务,适时建立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切实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等问题,民生福利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市本级民生及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深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涌现出丛飞等一批道德楷模;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创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成功举办6届文博会,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生机勃发的文化热土、开放包容的文明城市。

  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嘱托,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实际行动“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积极落实对口支援任务,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累计贡献中央级税收1.23万亿元。积极开展对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及省内相关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累计安排支援帮扶资金超过100亿元。努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城市。不断深化与香港的多领域合作,为香港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新途径。深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新模式。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率先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98.8%,广大党员成为改革开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预防、监督、纠风、查案等工作,源头防腐等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圳30年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和实现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30年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利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

  回顾这波澜壮阔的30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深圳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对深圳建设的倾力支援和广泛参与,一代又一代特区开拓者、建设者的艰苦探索和无私奉献。这些都是深圳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肩负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为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早更集中。面对“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为全国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这是中央赋予深圳的新的重大使命,也是深圳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提出了“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坚持追求“好”、力争“快”和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的总体原则,努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按照“四个先行先试”的要求,对代表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改革率先探索,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攻坚破难,对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六大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前海片区,促进深港全方位合作,推动粤港澳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积极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军企业,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与东莞、惠州全面对接,共同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主要驱动力量,大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在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服务平台,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在聚集和整合先进创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在促进产学研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两需并重”,实现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消费拉动作用显著提升。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民生福利水平的新提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多层次优质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户籍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新型人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强力推进治安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整治,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探索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新型劳动关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新跨越。抓住特区范围扩大的契机,努力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引领产业发展,强化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城市“二元化”的突出问题,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向城市“二次开发”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强化区域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全国创新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途径。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大力保护和修复生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城市,建设国际一流人居城市。

  加强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新提升。立足深圳实际,努力打造一支特别有理想、特别有闯劲、特别能干事、特别守纪律的党员干部队伍。大力弘扬特区优良传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在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形成“想干、敢干、快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重点完善“一把手”提名机制,推行全委会干部任免票决制,逐步在全市局级以下副职岗位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实现“赛场选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在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过去30年,深圳不辱使命,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重重束缚,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未来30年,深圳肩负新的伟大使命,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这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经济特区对党和人民最好的报答。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