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人民时评:人民日报记录下怎样的深圳?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6: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无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圈”。这座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生、成长、发展,从南海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也是整个中国30多年来发展的缩影。这里的每一个前进、每一次转身,都会引来世人关注。

  “30年风云一纸书”,在人民日报上,“深圳”这个地名,屡屡出现。在这些几代记者接力书写的历史中,我们或许也能听见一曲深圳交响的奏响。且展旧卷,在人民日报头版对深圳的报道中,细数深圳的光荣、梦想,细味特区的前行、顿挫,细思中国的过去、将来。

  前30年,深圳在人民日报头版,也偶有出现。但当时,这里既是内外的结点,也是斗争的前哨。1959年,日共领导人宫本显治从这儿结束对中国的访问;1962年,这里也发生了“蒋匪特务”制造的血腥爆炸事件……这些报道,也暗示着深圳发展的历史必然:封闭,则为堡垒;开放,则为窗口。

  改革开放带来中国发展的转折。如果说小岗村的红手印是农村燎原的星火,深圳成特区则可说是城市发展的曙光。1981年3月,特殊政策搞活了经济,深圳两年胜过30年;1982年3月,对外开放对内联合,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加速进行;1984年1月,大规模基本建设成绩显著,深圳迈向现代化城市……在那个新与旧激荡、立与破并存的时代,偏居一隅的小城,因为变革而激发出来的生机,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步伐。

  “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1992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一个标题,副标题是“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又是一个春天,小城再次书写新篇。1992年5月,平均每天有三家外资企业落户深圳;1992年6月,深圳股票交易额破百亿。从“世界之窗”开业到地铁动工兴建,从电话容量超过百万门到虎门大桥通车,这些现在看起来轻描淡写的新闻,在当时却无不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正是这一点一点的进步、这一个一个的脚印,让这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传奇,成为成千上万中国人的“下海之地”、“逐梦之地”。

  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深圳的形象,也在悄然转变。2005年的三条新闻,“深圳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深圳已拥有5万个自有品牌”、“深圳高新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可为深圳从“速度”转向“效益”的注脚;2006年12月,“深圳宝安区万元GDP水耗电耗下降”的消息在头版颇为抢眼;2010年5月,深圳文博会三上人民日报头版,被讽称“文化沙漠”的深圳,似乎将“文化”当做了新的城市标识。转变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也是对规律更为深刻的体认。

  30年,这些记录下历史风烟的泛黄报纸上,我们看到,不管是“建设经济特区”还是“扩大对外开放”,不管是“发展是硬道理”还是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方式”从来就不是停留在纸面的概念、理论或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艰辛实践。

  30多年中,这个城市有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荣光,也同样经受蜕变和转型的阵痛。1983年8月,深圳揭露一走私14万元大案;1988年,深圳白石洲机场方案“差矣”;1988年,涉嫌廿余人,赃款数百万,深圳破获罕见受贿放私大案。改革,破除旧体制旧观念,筚路蓝缕,必然披荆斩棘。随着时代变化,难免出现更多“荆棘”,从走私到贪腐,从金融风暴到金融危机,从农民工进城到农民工回乡……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冲决一切阻碍之时,也难免带来泥沙。应对这些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莫不需要极强的智慧、极高的技巧和极大的勇气。

  然而,也要看到,在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当前,深圳曾经拥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削弱。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重庆成都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成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样大发展大跨越的格局中,深圳如何保持先发优势,继续“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也能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看到深圳给出的答案。2010年8月,三十而立,再塑深圳精神;2009年8月,深圳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2007年8月,深圳15万注册义工服务社会。经济之外,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正在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等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探索,这种重塑精神和文化的实践,也是未来中国必然要面对的考题。

  “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在泛黄的纸页中,深圳朝气蓬勃的过去,让人羡慕;在淡淡的墨香里,深圳朝气蓬勃的未来,同样让人向往。对深圳而言,如此;对整个中国,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