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常态年:新特点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下,政府正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 分享
评论

一、经济增长转为中高速。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权威观察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 分享
评论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我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今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新常态下,政府正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新常态是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分享
评论

整体上看,新常态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余丰慧(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新常态下增速应给转型让路 分享
评论

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应该适度扩大“合理区间”的空间。如果这几年下决心调结构,加大力度培育创新的话,在经济增速与经济转型发生矛盾的时候,增速应该给转型让路。如果思想再解放一些,不妨不要过分强调经济增速,而是彻底以就业、物价为宏观调控目标。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新常态下重在创新 分享
评论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无论是从工业投资看,还是从消费、出口等方面看,增速回落都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与此同时,结构性优化的特征也日趋明显。从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看,高加工度化趋势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新常态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形势 分享
评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GDP向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转变。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坚持创新取向的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改革,坚持普惠取向的改革。

光明网:新常态最重要的含义在“新” 分享
评论

新常态有很多标志,主要体现在新的速度和新的动力机制两个方面。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靠要素驱动,特别是人口红利以及投资驱动。如何切换新的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保障新常态的关键问题。目前,创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应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创新领域,政府的角色应回归公益,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网:新常态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分享
评论

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减弱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围绕适应新常态培育新方式深化展开,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常态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

1.消费需求方面,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投资需求方面,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方面,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5.生产要素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方面,我国经济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7.资源环境方面,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方面,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