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5月21日消息(记者 李强 北京报道)企业如何进行创新,中国如何通过创新打开新的成长空间?企业如何寻找新的创业渠道,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而创业公司又如何积极的创新,寻找自己的高增长的机会?在“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陈清泰教授以及科技部原部长、中科院徐冠华院士等学术界泰斗给企业家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吴敬琏: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从依靠投资转到效率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吴敬琏教授认为,目前企业致力于定位创新,核心在于持续60年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他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用出口的需求来弥补由于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内需不足、消费需求不足,这种办法在一段时间里面取得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到了本世纪的初期,这个出口导向政策所造成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正面作用在消退,而负面作用在积累。近年来,无论是从微观经济方面还是宏观经济方面,所积累的问题都变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大阻力。
吴敬琏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不是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这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所以,增长模式的转变要从依靠投资转到依靠效率提高。“企业必须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他强调,目前企业靠引进技术已经行不通了,要靠创新,而且要靠原创性的创新。“今后我们不能说是领跑世界的技术进步,但是我们已经变成第一梯队的一员了,我们如果不能够有原创性的改进,那么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
在企业家开阔视野力争创新的同时,吴敬琏也希望政府树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观念,为企业搭建一个好的舞台,创造好的经营条件。“为创新提供压力,为创新提供动力,为创新提供能力。”
徐冠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科技部原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教授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他在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上的看法和观点。
徐冠华分析,中国的传统产业规模非常大,在解决就业、维护国计民生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产业低利润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国的传统产业已经步履艰难。而各级政府所做的自主创新,又出现产业无序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雷同式的布局、低层次的竞争、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支撑等局面。
“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当务之急。”徐冠华指出,当前若要加快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步伐,必须抓紧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市场竞争要求政府必须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建立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的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一系列环节。孤立的科技改革和孤立的经济改革都不能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必须要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
二是市场竞争要求政府不要过多的介入和干预微观的创新活动,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给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更自由的氛围和更宽松的环境,并摒弃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和评价体制。“单一的用行政手段来判断优胜者,成功率会很低,并很可能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在摇篮之中。”
陈清泰:实现产业链升级是最紧迫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陈清泰教授指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品牌营销渠道,实现在产业链上的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
陈清泰分析,工业化时期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最重要的时期,30年来中国产业超高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也很少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他认为,我国一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滞留在制造产业链的低端,是产业链中消耗资源、能源、劳动力最多,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而经济效益最低的部分。在国外公司控制着产品技术、品牌、营销渠道和产业链供应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实际上只能成为别人赚钱的附庸。
“低层次的竞争是制造的竞争,高层次的竞争是技术和标准的竞争。”陈清泰指出,新兴产业给我国提供了技术追赶的机会。处于萌芽期的新兴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壁垒还没有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没有确立,商业模式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先进企业由于对传统技术的路径依赖和巨大资产存量的拖累,有时候反而会犹豫和踌躇,后发展的企业则可以轻装上阵,两者的反差提供了赶超的机会。”把培育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步骤,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形式,或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