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补药”难治身子虚 利好救市不如制度造市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4日 07: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新华网

 



  在经历了上周的“五连阴”之后,A股市场本周虽成功收复2300点大关,但依然延续了熬人的“荡秋千”格局。对于5月份CPI等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央行降息、油价下调、外围股市大涨等诸多利好消息,投资者信心仍然显得麻木。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仅靠政策的利好和各种“消息”的刺激,越来越难以对股市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只有加快股市的改革和治理、建设健康的市场环境、培养优质的上市公司,激发股市内生性的增长才是促进A股市场由熊转牛的关键。

  股市总被“消息”来回忽悠

  过去的一周对A股市场而言无疑是悲惨的,尽管各种利好不断传出,股市依然未能止住跌势,连续5个交易日收阴,沪指再次跌破2300点整数关口,周跌幅高达3.88%。虽然央行在上周四宣布降息后一度刺激了市场的神经,然而沪深两市在高开之后却一路走低,未能扭转此前的跌势,“忽悠”了一把对股市上涨满怀期待的股民。

  随着5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低于预期的CPI指数,创新高的进出口数据以及初现反弹迹象的工业增速,一系列经济数据均好于此前市场预期,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已经习惯于被政策和消息所左右的股民们逐渐发现,现如今消息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曾经屡屡奏效的降准、降息、降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如今已很难再提振股市的信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股市一再被利好消息所“忽悠”呢?

  “中国A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股民的信心缺失,政府或证监会还没有从根本上提振股民的信心。”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对本报记者表示,广大股民被机构忽悠惯了,大多数人是亏多赚少,以至于出现“利多疲劳症”和“利空恐惧症”。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没有广大股民的积极参与,那么股市很难真正牛起来。

  利好救市不如制度造市

  事实上,自A股市场诞生以来,“消息市”“政策市”就始终伴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然而,在经历2007年大盘6124点的最后疯狂,以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冲击后,中国经济正在经受阵痛的考验,已经站在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股市也正在以变革的方式跟随着这一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治理,仅靠利好消息造就股市“神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本报记者表示,自2009年5月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政策市”正在褪除其原有的、强烈的行政性色彩,因此,现在某些“利好”出来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被市场情绪化地理解为“救市”。与此相反,中国股市正在变成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动向更加真实地反映着经济走势。

  “要保持股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让股民真正体会到投资股市有回报,而不是被机构忽悠,总是亏损。” 何维达表示,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一方面避免垃圾公司上市,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另一方面避免大量上市公司盲目融资和圈钱,坑害股民。

  “制度变革、制度先行正是中国股市寻求突破、创新的开始。”董登新表示,要想从制度源头解决股市投机猖獗的问题,就必须首先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多样化投融资平台;同时,还要改造扩容新三板,让它成为中国的OTC(场外交易)大市场;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发行人与证券中介的诚信建设和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并严惩欺诈上市、信息造假、股价操纵以及内幕交易等犯罪行为。

  优质股市应培养优质公司

  除了良好的制度设计之外,一个健康的股市也离不开优质的上市公司。在“炒差”“炒小”屡禁不绝的A股市场,不问业绩只看消息的风气在股市盛行。因此,培养优质的上市公司是股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优质的上市公司是股市的生命线之所在。”董登新表示,要想培育出大批优质的上市公司群体,必须健全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及分红政策,加大上市公司诚信建设与法制建设,尤其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上市公司对股东必须要有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

  何维达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事前把关,选择优质公司上市;二是对已上市公司要加强监管,尤其是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另外要特别加强对财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监管,避免其与上市公司合谋欺骗广大股民;三是对违规上市公司和严重亏损公司,要严肃处理,直至摘牌。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