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后悔没和老曹他们一样早点脱身,这下彻底毁了。”6月17日晚间,宋士厚站在堆满家居半成品的车间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半年过去了,宜家集团(IKEA)至今也没给个说法。
宋士厚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厚成木业有限公司(下称“厚成木业”)的董事长,此前的13年,厚成木业一直给宜家集团代工,生产各类家具。半年前,宜家集团以质量问题为由单方面停止了厚成木业的供货并停止支付货款。
“现在已经积压了500多万元的产品,100多名工人也已经5个多月没发工资了。”宋士厚无奈地对记者说,要想工厂活过来,看来要靠老曹了。
宋士厚说的老曹,是黑龙江省耐力木业集团(下称“耐力木业”)董事局主席曹跃伟。从2011年初,为宜家集团代工16年的耐力木业已经与宜家集团解除供货合同。
“给宜家代工根本没钱可赚。”应约来厚成木业帮忙的曹跃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已经有十多家宜家的代工厂终止了与宜家的合作。
6月18日一大早,宋士厚开车来到宾馆。
“轮胎都磨平了,会有危险,抓紧去把轮胎换了啊。”曹跃伟关切地对宋士厚说。
“哪有钱啊,你不是没看到厂子里积压的产品。”一脸憔悴的宋士厚无奈地说,100多个家庭等着开工养家,但是宜家一直拖着不给解决问题,“上火啊,昨天又是一晚上没睡着。”
“这份材料将宜家单方面违约的事实写得很清楚。”宋士厚递给记者一份材料,“假若宜家继续拖延,我就将这份材料公之于众。”
2012年1月5日,宜家集团电话通知宋士厚:你们的货款被拒付了。理由是,宋士厚工厂生产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这直接影响我们在春节前给工人开工资的问题。”宋士厚马上致函宜家,“所谓的质量问题,完全是凭个人的喜好来判定。单方面冻结货款属于违约行为。在春节前,我们提出哪怕暂时放出4万美元贷款给工人开支他们都不愿意。”
宋士厚认为宜家给出的“产品质量问题”的理由根本不成立:“我们给宜家出阶梯凳已经13年了,从来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出现索赔,现在宜家想拿质量来关闭供应商,这也是宜家通用的一种手段。”
此后,宋士厚先后通过向宜家供应商热线、向宜家总部致函等方式投诉,但反馈结果一直石沉大海。于是,厚成木业从春节一直停工到现在。
“厚成木业与宜家合作达13年,没有任何质量索赔,不能因为一个人说我们有质量问题我们就要接受。”宋士厚对记者说,2011年10月10日宜家在北京的商场组织供应商参加的质量评审中,厚成木业的质量还排名前三位。
多家代工厂被关
“所谓的质量问题,不过是宜家的托辞。”从宜家集团辞职的何力对记者说。何力之前在宜家集团哈尔滨代表处负责采购,2006年哈尔滨代表处突然关闭,他先后被安排到宜家青岛及宜家上海的实验中心。因为家在哈尔滨,他只好辞职,2012年初应聘到厚成木业工作。
何力告诉记者,2012年年初他来到厚成木业,此时宜家青岛大大小小的领导都换成了中欧人,这些中欧人其实都是宜家在中欧采购区办事处的人。这不禁不让人想到宜家的用意。随着宜家哈办的关闭,宜家东北的实木供应商逐渐被关闭。
在何力看来,对于宜家来说,看谁不顺眼,随便拿一项说事,就可以关掉一个供货商。
“关闭黑龙江华泰木业就是个例子。”从宜家集团辞职后在华泰木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何力说,当时宜家采购给华泰木业5个产品,而且哪个货着急要就催着要哪个。“这对于一家新工厂来说根本是完不成的,就这样,华泰还是被宜家以交货不及时无情地宣布关闭了。”
宋士厚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擀面杖,SGS验过125个,其中有一个胶缝中有微小缺材,一个有小压痕,结果就是“not conform”不合格。
据记者调查,自2010年以来,包括最大的海林耐力以及生产诺顿大拉桌的伊春友好华丽木业、华龙木业、沾河林业局、哈尔滨林兴木业、内蒙库都尔木业、大连广通木业等多家宜家代工厂都被关闭。
霸王条款
宋士厚告诉记者,为了维持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工人们有活儿干,他暂且忍受宜家的不公平做法,继续挑货准备宜家人员再来检验。然而宜家又启动了第三方验货,与其合作的是SGS,验货标准由宜家提供。但所有的验货费用都由中国的供应商来负担。
“不要小看这些验货费用,我们的阶梯凳一个货柜大约28000美元,一次验货费用就占到了4%,而我们给宜家报价都是基于5%的利润!”宋士厚气愤地说道,“试问宜家青岛的供应商,有愿意签这份霸王协议的吗?但有敢不签这份额外的霸王协议的吗?”
让宋士厚没想到的是,他根本没法与宜家按照正常的程序来维权。他告诉记者,在向宜家提出索赔后,宜家的回复是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宋士厚对记者说,这时候他才想到,与宜家集团签署的合同中,提起诉讼必须到法国的巴黎,“这对于几乎没有多少利润的中国工厂来说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根本付不起诉讼费用。”
“宜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熟知宜家采购内幕的何力向记者说了一个例子,前年国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退税政策的第二天,宜家采购部门就通知代工企业,“价格要再降两个点,因为你们享受退税政策了。”
已经与宜家解除合同的曹跃伟告诉记者,2006年,宜家集团与耐力木业协商,协助耐力木业建一个年产5000万美元的车间,并许诺订单产品能够满足新车间的供货。2007年,新车间投产,但这时候他才发现,按照宜家的质量要求和价格,收购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转产。宜家集团这种做法在国内很多代工厂使用,导致了很多代工厂倒闭。”曹跃伟说。
6月21日,本报记者就代工厂反映的上述问题致电宜家贸易(香港)有限公司青岛代表处负责采购的副经理叶堃,但她不愿对此做任何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