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伴随着美欧债务危机走向结构性深化,实体经济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受到空前的重视。就中国经济而言,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在于始终坚持了发展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依托,这样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挑战。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应重视对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人和家庭消费金融等方面的投入。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主渠道
赵庆明
一、应该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
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对服务业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1978年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8.2%、47.9%和23.9%,到2011年已将转变为10.1%、46.8%和43.1%,服务业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但是与多数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服务业占比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相比,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还是偏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47%,这表明了中央对服务业的高度重视。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不会形成库存,所以经济成果的质量往往好于第二产业。还有,同样一个单位的投资,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往往超过制造业。所以说,多数国家都特别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从我国银行的投入来说,服务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缺乏全国统一的统计数据,笔者根据国内某大型上市银行的2011年年报分析得来,在公司类贷款中,服务业的贷款余额占比为43.7%,第二产业贷款余额占比则为56.3%,而2011年这两个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48%:52%。显然,服务业得到的信贷投放相对不足。这也与市场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银行对服务业投入的相对不足,与社会对服务业的研究和认识不足的大环境以及银行自身缺乏对服务业研究的小环境有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在重化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下,各地政府偏好于易成形成大项目大投资的制造业和化工业,对服务业则是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投放也往往跟着政府的偏好走,偏向于第二产业项目的信贷投放。而又由于缺乏对服务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银行往往按照对制造业企业的标准和流程来对待服务业企业客户,导致很多服务业企业因不符合要求而得不到急需的贷款。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有有别于制造业的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服务业行业分布广、企业往往规模不大,所以需要全社会和银行共同来增加对服务业的研究和认识,来开发出适合服务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
二、应该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投入
应该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小微企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数量上占到90%以上,它提供了一半左右的税收,七成左右的就业,一半左右的技术创新。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在金融最发达的美国,也仍然存在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我国,由于多种原因,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一些,而这不仅制约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空间。有些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今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速发展阶段,过一段时间再进入到如今欧美国家每年只有2-3%增速的低速发展阶段。其实这是没有看到中国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我个人认为,如果今后我国能够很好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的高速发展阶段至少能延长10年。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包口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即出现“脱媒”。其实这种脱媒并不能完全离开银行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仍然要依靠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但是对银行的信贷需求无疑会大大减少。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我国各大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面向小企业的业务部门,这不仅是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也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脱媒日渐显现的主动应对之举。业内有些人士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就是要为大中型企业和富有的个人和家庭服务,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上没有优势,或者说成本过高。其实,国际上有很多知名的大银行在小企业金融服务上做得很好,例如美洲银行在美国小型企业银行业务方面就一直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当前,我国一些大银行已经推出针对小企业的被市场认可且称得上成功的产品,但是整体上看,产品种类很少,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小企业的需要。银行应该有针对性地推出系列产品,然后借助计算机处理软件,就可以批量受理和开展小企业银行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省了成本。
此外,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成立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小型微型金融机构。毫无疑问,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不同规模的企业上是有优势的,并且由于他们基本上处于同一的区域,银行更容易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更能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
三、应该重视对消费金融的投入
应该更加增加对个人和家庭消费金融服务。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按照支出法测算,2010年我国GDP中最终消费仅占47.4%,资本形成则高达48.6%,假如今后平均每年GDP增加7%经过15年回到2000年时最终消费占60%、资本形成占38%的局面,那么今后每年消费增幅应该在8.69%,投资增幅应该在5.26%。消费增长幅度应该超过投资,才能扭转消费在内需中过低的局面。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前者占大头。居民消费的增加不仅取决于收入的增长,也取决于银行消费信贷的投放。
截至2011年3月末,个人存款总额达到38.94万亿元,而对个人及家庭的贷款余额仅14.11万亿元,不足前者的四成,极不匹配。当前对个人和家庭消费信贷的种类还很少,主要是按揭贷款、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付款等。像按揭贷款,还可以衍生出再按揭、追加按揭、逆按揭等。信用卡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信用卡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是活卡率往往很低,使用分期付款的比重更低。此外,旅游消费信贷、电子和通讯产品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分期付款等都还很大的发展空间。产品创新是关键,但是营销力度也要加大,现在有很多个人和家庭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消费信贷可以使用。至于当前在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除了个人迁徙等导致的恶意拖欠外,也与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的授信额度过高、风险管理的粗放有关,只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还是能够将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