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油价涨跌之间:1元钱拉锯战背后的民生焦虑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10日 19: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京华时报

 



  厚待民生,就要从小事着手,一笔笔小账目算开了,民心向背的大账目自然也会得心应手。

  1元钱,只能买一瓶普通的矿泉水,或者半斤普通的大米,或者一支普通的雪糕。既然1元钱本身很普通,为何还会引发媒体和公众持续而反复的关注呢?

  昨天晚些时候,北京市发改委宣布将从18日起下调出租车燃油附加费1元钱,由目前的3元下调至2元。其实,自油价“两连降”以来,关于燃油附加费是否随之降低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而这次下调,无疑为酷暑中的久等平添了些许安慰。

  在一次次的涨跌之间,有人喜也有人悲。对乘客而言,当然可以节省些许交通费的支出;对出租车司机来说,刚刚由油价的下跌对冲掉的部分份子钱的压力,转眼间又恢复原状了,即便考虑到燃油附加费下降会带来客流的回升,但在“首堵”的早晚高峰的制约下,恐怕也难言顺心。

  对此,有人批评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有人质疑涨价跌价的听证程序,还有人高屋建瓴地大谈特谈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仁者见仁,倒也无妨,可问题在于:仅1元钱的涨跌,满打满算一个月的进出也就百元上下,如此悲喜,岂不谬哉?是的,在物价一路走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开销不断加重的当下,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波动,都会对民众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冲击。

  退一步讲,即便这种冲击在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显著,其对民众造成的焦虑也值得正视。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利益主体对于价格的波动能够保持理性的反应,那么,诸如对“逢听必涨”的无奈,以及“火箭蛋”“糖高宗”“蒜你狠”等网络语汇的调侃,还有曾经在谣言下对食盐的疯狂抢购,无不都在生动地诠释民众心理上脆弱的“价格弹性”。

  由此看来,焦虑问题并不只出在物价本身。随着供给需求的调整,加之政府调控及时的介入,物价波动引发的小风波很快就会平抑。然而,那一小张燃油附加费发票的“拉锯”却不应被遗忘:厚待民生,就要从小事着手,一笔笔小账目算开了,民心向背的大账目自然也会得心应手。 (特约评论员洪乐风)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