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中稳助力后高“保十”攻坚有望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20日 10: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国际商报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了今年7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基本情况。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8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同比增长1%;进口1517.9亿美元,同比增长4.7%;贸易顺差251.5亿美元,收窄16.8%。单纯从总量数据的角度来看,经季节调整后,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当月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6%和1.2%,不仅大幅低于五六两月的两位数增速,也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8.6%和7.2%,另外,当月贸易顺差亦低于预期的343亿美元;二是进口、出口数据出现了环比负增长的情况,其中出口下降4.2%,进口下降5.8%。

  依据这一数据,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了各自对全年外贸的预期,认为“年内10%的目标实现起来很难”。商务部则强调中国要完成年初所确定的进出口贸易保持10%左右的增长目标,下半年的压力会更大。但笔者认为,7月份的贸易表现总体延续了6月份的基本态势,“中稳”基础更加坚实,从而为“后高”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出口面临下行压力本质上是竞争力的问题,并不是始于欧债危机,而外需保持增长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保十”政策应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总量增长是“中稳”前提

  前文所说的“中稳”,首先是指建立在贸易量保持稳定基础上的增速稳定。7月份我国进口总量基本维持了增速的稳定,出口则维持了总量的稳定。出口方面,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6%,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表现。2011年7月的出口量是2011年全年的最高点,在高基数的前提下保持的增长实属不易。进口方面,由于其可控性更强,与2011年类似,从8月份开始直至年底,进口总量增速有可能保持在8%~10%的平均水平。

  结构优化是“后高”保障

  贸易结构优化首先表现在贸易方式的优化上。从出口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出口从6月份的888.3亿美元增至7月份的892.9亿美元,而进料加工贸易则从663.1亿美元减为625.1亿美元。进口贸易方式的变动则略有差别,其中一般贸易进口从841亿美元增加为852.6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从311.2亿美元增加为327.5亿美元,这预示着后几个月的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贸易方式中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1~7月累计同比下降了21.3%。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批外资企业“下南洋”的事实,政策如何应对,需要重点关注。

  贸易结构优化也表现在贸易品结构的优化以及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上。1~7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降低。其中,机电产品出口6491亿美元,增长9.1%,比同期外贸出口总体增速高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7.4%。服装出口829.3亿美元,占比下降0.2%;纺织品544.7亿美元,下降0.2%;鞋类256.9亿美元,增长9.4%。与此同时,电动机及发电机、手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商品的出口量,虽然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2.2%、0.7%、2.5%,但它们的出口金额却分别增长了9.1%、25.9%和8.2%。

  贸易结构优化还表现在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上。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7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157.5亿美元,仅下降0.9%,不到30亿美元,其中贸易额下降最多的是德国。中美贸易总值2714亿美元,增长10.5%,其中,对美出口增加11.4%,进口增加8.4%。中日贸易总值1908.6亿美元,主要是受进口下降拖累,双边贸易同比下降0.2%,同期出口增速为6.6%。同期,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2205.7亿美元,增长9%;与俄罗斯、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509.4亿美元和497.8亿美元,分别增长17.7%和10.3%,与南非的双边贸易增长最多,达到了40.9%。

  订单,还在那里

  1~7月,我国外贸的变动,仍然是内、外需与产品竞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外需增长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却在下降,与此同时,扩大内需的诸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以前用于出口的资源。

  7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速远低于预期,同时环比出现负增长。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冲击仍然强烈,外需不振,导致企业的订单不足;更或者,企业互保严重,资金链极其紧张,就算有单也不敢轻易接。这些看法可能会对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产生一些误导。通过将2003~2011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按我国对应的出口比重加权,可以看出,与2005、2006年不同,从2007年开始,外需进入了明显的增长区间,这一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也没有变化。事实上,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已经比较明确,一方面,欧元区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使得欧债危机很难好转,但另一方面,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债危机也坏不到哪儿去。

  当前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同样是从2007年开始,以我国出口产品相对世界出口的价格指数显示,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渐减弱,这也是个长期趋势。其原因有很多,长期的如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短期的如要素价格迅速上涨不能被生产率增长抵消、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这些都对出口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外贸“保十”应对症下药

  2011年我国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为36420.59亿美元,增长10%,意味着2012年的贸易总额应达到4万亿美元左右。今年1~7月累计的进出口总额为21683.73亿美元,完成了约54%,比平均速度低了4个百分点。

  虽说贸易问题本质上是生产问题,而且国家也强调要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要加强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信息化、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实施等建设;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但是,这些政策措施更多的是“治本”,在今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外贸“保十”更应“标本兼治”。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外贸“保十”还需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外资制造企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这需要利用地区差别化来改变以往仅仅强调行业差别的贸易政策;第二,在出口目标市场开拓的同时,可通过给予企业设备空置费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出口新产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格局,利用多样化效应促进贸易的快速增长;第三,各级政府要在进出口各个环节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在成本发现、市场发现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第四,考虑到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要落实和完善出口信贷支持,确保有市场、有订单的外贸企业的出口;第五,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原材料、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进口,通过进口发力,摆脱以往进口为“为出口而进口”的困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研究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