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警惕被“绑架”消费高价商品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10日 13: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国际商报

 



  中国的消费者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喝一瓶矿泉水,在小卖部、超市购买也许只要1元/瓶,到了景点景区可能就要3元/瓶,而若入住酒店宾馆,其价格也许就要到5元/瓶。近期有报道称一瓶与商超售卖没有任何区别的冰露矿泉水,只是进了麦当劳餐厅的门,售价就要高达6元/瓶,价差之大,直叫消费者大呼“高攀不起”。

  无独有偶,不只是矿泉水,方便面、饼干、啤酒等商品也存在着因售卖地点不同而让消费者无福消受的现象。同一种商品,在超市中还是合乎情理的平民价格,但一进入KTV、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或是火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地,就如同镀了层金光,价格立马翻上几番。

  虽然这种销售渠道不一、所处市场环境不同的同样商品,价格存在落差的情况已经让消费者见怪不怪,但这同时意味着,在一些场合若产生消费需求,消费者就会身不由己地被“绑架”消费不明定价缘由的高价商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主导价格的今天,98%的商品都是市场定价,只要是明码标价,不存在欺诈,告知消费者价格,无论标多高的价都是合法的。而我们也承认不同的商业经营模式,所包含的服务不同,其价值也不同。一些高档消费场所因占据繁华地理位置需要缴纳高额租金,为营造消费氛围装修费投入很高,再加上有更为周到和细致的服务,把成本加到商品价格里,适当提高商品卖价,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但是价格浮动的区间无论如何也应有个度,有相关规范的限定,不能让市场成为都是商家各自说了算的“一言堂”。

  而作为营销手段,为了推销本商家产品而提高其他商品价格;或因为垄断经营,便拉高价格赚取暴利,这些商业行为都应该在市场良性发展的循环中大浪淘沙,予以杜绝。

  一瓶水从1元卖到3元再到五六元,这成倍增长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定价缘由,包含着哪些定价因素,是否符合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规律,政府应进行合理的市场调节,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将这些内容透明化,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