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315快报

租牌购车暗藏法律风险

发布时间: 2012年09月12日 14: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质量报

 



  据《检察日报》报道 统计显示,至8月26日,北京市购车摇号人数突破百万,中签比例52.8:1,创下历史新低。“一号难求”的现状,让很多人伤透了脑筋,一些人为圆购车梦,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于是,“租牌购车”等规避手段应运而生。但专家提醒,此种“曲线圆梦”的购车模式看似高明,实则暗藏法律风险。

  “限购令”搅乱“一池春水”

  自2011年1月1日《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以来,北京车辆号牌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在利益驱使和强大市场需求下,汽车经销商和中介想尽办法满足客户对号牌的需求:从过渡期的改发票、预先备案、二手车套牌置换新车,到买通法官、通过虚假诉讼获取北京车牌,再到租赁号牌……

  针对有人在网上发布“有特批购车指标”信息,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明确否定,称小客车指标摇号公开、公平、公正,任何人只有通过摇号才能取得指标,不存在特批指标、买卖指标等行为。

  2011年底,媒体爆出个别黑中介勾结法官通过虚假诉讼取得号牌的违法犯罪行为,北京市相关部门立即修改规定,封堵制度漏洞。

  北京市交管局今年8月21日发布的消息称,自北京成立“涉牌违法整治打击办公室”一年来,共查获165起涉牌、涉证违法案件,查扣嫌疑车154辆,收缴伪造的号牌121面。“新车没有指标不能上牌”,是涉牌违法行为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买涨不买跌”是一种普遍的消费心理,号牌越是稀缺,越是会吸引广大消费者加入到摇号大军中来。这其中除了“刚需”的消费者,也包括另外一类消费人群:他们没有很迫切的现实需要,但基于对今后号牌稀缺程度的判断,以及今后早晚会买车的预期,也加入到摇号大军中。但这部分消费者中签后,很多人又不急于买车。

  据报道,从去年8月弃号现象出现后,13个月来共有30639人放弃指标,平均每个月有2357名中签人选择不购车,而每月个人购车摇号固定指标为1.76万个,这就意味着约1/8的指标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号牌指标成交易对象

  一些人或机构手中有号牌指标,暂时不买车,又不想浪费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某些中介牵线搭桥,部分人做起了租赁号牌的生意。

  丰台区南三环外某汽车经销店经理向先生称,这种模式就是一些大的经销商将闲置车转让、报废后取得更新指标,或借用个人闲置号牌,以租代售,与购车人签订协议,约定将车登记在号牌所有人名下,但由实际购车人使用,等购车人中签后再过户。

  租赁号牌以“曲线”方式,帮部分人实现了买车的梦想,而且貌似并不违背现行法律中的禁止性规定。但北京律师张粟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醒,这其中暗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

  实际购车人不具有机动车登记资质,车辆登记证书中记载的权利人只能是第三方的个人或公司,这使得实际购车人的身份无法得到实际体现,其身为所有者的应有权益也无法得到完全证明和切实保护。如果车辆登记人私自将车辆担保、抵押甚至售予他人,实际购车人所能选择的权利救济方式很少,一旦车辆登记人被起诉导致财产保全,很可能造成实际购车人无法再正常办理车辆检验、过户等手续。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人身、财产受损,按照法律规定,保险理赔后的相关费用由使用人承担,但如果无法确定或找到使用人,登记车主有可能会承担本不应由其承担的赔偿责任。

  由此可见,出租、承租双方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另外,在这种购车方式下,购车人通过签订租赁合同的形式,支付租金有偿使用号牌,但如果合同到期后购车人仍未中签,后续使用就只能重新谈判。一旦谈判不成,购车人所购买的机动车就会因没有号牌而无法上路行驶。

  专家建议按需调控从长规划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表示:“在强化摇号监管的同时,必须杜绝汽车经销商或汽车市场取得号牌资源。”

  比较各地的小客车数量调控政策,贾新光认为,北京的摇号政策严重抑制了需求,而广州综合了上海、北京两种调控模式,采用拍卖加摇号的做法,体现了对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政策的特点。北京可以参考类似房地产调控的办法,在全市范围联网分享机动车注册信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车数量控制,可规定第一辆车属刚性需求不受限,第二辆车属改善需求实行摇号,第三辆车则属更高需求实行拍卖,对三种类型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

  具体到操作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摇号购车等手段只是过渡性办法,治标不治本。号牌成为紧缺资源,市场供求严重不平衡,必然会催生诸多乱象。要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关键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完善公共资源设施、公交路线设计、便捷换乘等方面作出改进。政府要从战略角度考虑交通问题,转变城市规划思路,在中心城区这一道路资源稀缺的空间内,限制车辆的高强度使用,要将加强公共服务和利用经济杠杆相结合,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出行方式。

  “我国之前采取过很多治理拥堵的办法,但只能做到把拥堵点平移。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痼疾,就要立足长远,转换城市规划思路,否则将会很困难。”唐钧说。 《中国质量报》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