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尚文

中国人幸福感十大标准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07日 10: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小康杂志

 



  NO7 最实在的幸福: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今年,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节目火爆的原因无疑是公开的——中国人重视对“吃”的体验。

  “民以食为天”,讲究“吃”的中国人将“食”融入到了文化之中。从“温饱”跨越至“小康”阶段后庆贺胜利的方式又怎能少得了吃呢?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吃饱”的基本诉求变成了“让孩子吃好”;90年代,“既要让孩子吃好,也要让老人们吃好”;跨入新世纪,前五年还在追求“全家人都要吃好”,接下来的五年就变成了“要吃得健康、有营养”,《这样吃最健康》《吃的真相》等一批和“吃”有关的书籍被炒得很火。

  中国人不会忘记,“民以食为天”后面还有一句,叫“食以安为先”,今年7月发布的“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公众“最担忧的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居首,81.8%——这个数字,真实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千人幸福指数的调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三位,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住房、医疗保障的需求。

  NO8 最基本的幸福: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亚小国不丹就把“环境保护”与“政府善治、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一同作为组成“幸福指数”的四大要素,足见环境的重要性。从很多国家的“幸福秘笈”中都可以看出,环境保护越好,国民幸福指数就越高;环境污染严重,国民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中国人也同样对优良的自然环境充满期待。《小康》于今年5月发布的“2012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3.0%的受访者感觉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危害“比较大”。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否宜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这不仅仅是环保的核心,也是幸福的内涵。

  NO9 最长久的幸福感:社会安全

  很多采访对象说,他们所认为的幸福感是可以与安全感画等号的,但几乎也有同样多的采访对象抱怨说,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

  “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些采访对象的担忧与抱怨: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老外们的幸福状态,或许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力并非最强、国民并非最富的丹麦为何会赢得“幸福考试”的状元?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家彼得·古内拉克的调查表明,幸福感高的丹麦人的共同感受是: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社会地位、价值观和财富与自己类似,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安全”。

  NO10 最可靠的幸福:有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古诗中有“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名人名言中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流行歌曲中有“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周华健《朋友》)。而今,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深藏心底,中国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孤独,拥有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竟成为了一种“奢望”。

  今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发现,有1~3个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比最大,为41.1%。而在前年,却是身边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多数。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人际信任圈子在缩小。随着这个圈子的缩小,看似最简单、最触手可得的幸福,却极有可能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链接)

  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

  NO1 身体健康

  NO2 收入满意

  NO3 和家人在一起

  NO4 得到爱

  NO5 拥有个人住房

  NO6 自我价值实现

  NO7 吃到安全食品

  NO8 人居环境优良

  NO9 社会安全

  NO10 有可信赖的朋友

  愿境 福寿康宁,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出自宋代陈亮《喻夏卿墓志》:”福寿康宁,子孙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负哉!“

  发达国家三种不同的国民幸福观

  幸福不同于财富,后者更容易量化;也不同于地位,后者没那么抽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察童话之国丹麦、亚洲岛国日本和世界头号大国美国的国民幸福状态,或者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借鉴和思考

  文|冯薇

  童话之国丹麦、亚洲岛国日本和世界头号大国美国,来自三个洲的三种不同政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自的国民幸福状况如何、对幸福又有怎样差异的态度……

  税收最高国为何是“幸福考试”的状元?

  2012年4月2日,联合国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共同发布《世界幸福报告》。作为联合国首次发布以幸福为主题的世界性排行榜,这份长达170页的报告以10分为满分比较了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成绩”,丹麦以接近8分的得分位居榜首。

  国力不是最强,国民也不是最富,丹麦何以赢得“幸福考试”的状元?

  此次的幸福大调查显示: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幸福的国家确实都比较富裕”。丹麦人均GDP为56000美元左右,排行世界前五;平均工资仅次于瑞士。但是工作时间却是全球最短的国家:根据丹麦《贝林时报》刊登的瑞士银行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丹麦处在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工人,年工作时间为1658小时,比西欧国家少100小时,比东欧国家少167小时。

  大街小巷闲庭信步的丹麦人很容易使人认定这是个慢节奏的国家,其实不然。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商业领域,丹麦都是个高速高效运转的机体。而信任感在这种运转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比如:哥本哈根地铁基本不设检票口,更甚少遇到检票员。不要觉得公共交通免费也是丹麦高福利的一项,价格最低也要三欧元的地铁票,购买全凭自觉,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丹麦人会逃票。超市里自助结账台比人工结账台多,顾客选好东西后自行扫条码并刷卡付账,而大多数中小型超市大门口连防盗器都没有。

  丹麦社会在这种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的环境下,节约了设备和人力成本,也使生活更加便捷。

  丹麦无疑是世界上收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占据国家税收一半的个人收入税(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68%,商品的消费税为25%。税收虽然高得惊人,但丰厚的税收被政府用来维持丰厚的福利体系,也让丹麦人交得相对心甘情愿:丹麦人享受终身医疗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可以领到政府的补助;如果失业(三年内工作总时间不到52周)则可按照前三年平均收入的90%领取失业保险,并可参加政府开办的多种“下岗再就业”课程。丹麦即使在2009年欧洲金融危机后,也一直保持很低的失业率。

  丹麦以“杀富济贫”的方式,解决贫富悬殊,也降低了可能引发的社会不安定。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家彼得·古内拉克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幸福感高的丹麦人的共同感受是: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社会地位、价值观和财富与自己类似,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安全”。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派记者丹·比特纳在他的新书《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中展示了一位叫简的42岁丹麦垃圾清运工的生活状态:每周工作21小时,年薪8万美元,业余时间健身、访友、辅导孩子功课,开着奔驰,偶尔干点副业,每年带家人去希腊度假……这就是简口中“鸡蛋黄般幸福”的生活,也是最普通丹麦人的写照:富足、安逸。

  丹麦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予妇女投票权的国家,也率先允许同性恋结婚。

  自杀榜居首的日本追求“何种幸福”

  今年初,一则关于2011年“自杀报告”的报道显示:日本以“平均每天85人自杀,连续14年超过三万”再次位列全球“自杀榜”首位。日本从来就不是一个幸福感强的国家,2011年英国路透社和调查机构益普索共同进行的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6%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幸福。

  大多数外国人来到日本,最大的感受是拘束。公车、地铁上不能大声说话(其实是因为日本人乘车时鸦雀无声)、饮食,排队时要站得规规矩矩,稍稍与旁人有肢体接触也要鞠躬致歉……很多人觉得日本人活得真累!其实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却依然遵守。

  日本人一向都是“工作狂”的代名词。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日本人的幸福似乎就是“快速吃完饭后开始工作”,这句话从东京众多午餐时间生意兴隆的没有椅子的快餐店可见一斑,此种餐馆顾客几乎全部都是上班族,他们站在餐台前,或冲窗户或面壁,以平均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束自己的午餐。这种方式可能是丹麦人永远无法理解并苟同的。

  日本老百姓对政治毫不关心,他们对换相如走马灯的政府失望已久,普遍认为:靠政府不如靠自己;日本也很少爆发类似于欧美国家的大规模劳资纠纷方面的罢工或游行。在他们眼中,一切的梦想、财富和幸福都要靠拼命工作来换取。超时工作现象在日本普遍存在。

  有60%的日本人认为家庭是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一般的夫妻,婚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妻子就很少继续工作了。日本人认为丈夫工作赚钱、妻子相夫教子是最稳定和谐的家庭模式。

  多数日本人虽然勤奋,但并非真心愿过这种为工作和社交牺牲与家人相处时间的生活。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员工流动率低、工资待遇论资排辈,一旦成为“终身员工”就等于为自己中年和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买了一份高回报的保险。所以日本老年人的生活普遍优渥,很多老年人选择旅行、泡温泉等方式享受生活,这也是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个“银色旅游”市场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劳动形态的变革,加之金融危机、大地震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对待工作与幸福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知,觉得不该把生活全部寄托于工作。2011年,“绊”成为日本年度汉字,寓意牵绊、情谊、纽带,反映了日本人在灾难后对与家人、朋友和他人心灵相通的渴望。

  美国:有信仰、工作着的人幸福感最强

  大多数人在对美国人真实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容易下“美国人=无拘无束+成功富有”的定义。但著名经济学家、美国企业研究所主席阿瑟·C·布鲁克斯总结说:信仰、工作、婚姻、慈善、自由才是组成美国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宗教信仰在美国社会生活和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社会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者中43%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无宗教信仰者中只有23%。美国是个多宗教国家,80%以上国民信奉基督教,另有天主教、犹太教、佛教和摩门教等。教会除了供信徒们学习教义、参加仪式外,触角延伸至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几乎在每个城市设有其管理的健身房,为国民提供覆盖最广、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运动场所。

  与此同时,宗教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接触慈善、做善事的机会和方式。美国长期规律性做义工的人更是超过50%。美国人从“给予”的行为中获得极大满足。数据显示,“感觉幸福的美国人”中,捐赠者比不捐赠者多43%,志愿者比非志愿者多42%。

  大多数美国人重视家庭和婚姻,诸多美剧中塑造的“今天A明天B”的自由轻率的爱情观与真实生活其实差距颇大。子女是否健康成长也是美国父母们幸福感高低的重要因素,这点与中国是极为相近的。美国的父母们会为了确保子女的身体健康购买昂贵的有机食品而自己只吃普通的;也会为了孩子能上个好一些的学校不惜倾囊而出争抢好学区的房子。但大多数美国人却没把老年幸福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只是指望子女能够自食其力,别在成年后还回来伸手找他们要钱。

  不过,美国人基本不会在大学毕业以后“啃老”,多数人在18岁就已经独立。

  “想要幸福就得工作”是美国人普遍的认知。美国人热爱工作、勤奋、对事业有追求,这与收入高低并无太大关系。金融危机后,美国人本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进一步加剧,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如国民情绪不稳定、对未来绝望等心理问题。但多数美国人依旧理智地面对目前的生活,一些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选择了没有工资的志愿者职位,先积累经验再等待“转岗”的机会。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