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国内五大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与各大院线打起来了,要求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由原来的43%提高至45%,但这一要求遭到了国内大部分院线的抵制。
事情缘起于11月14日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和光线五家公司联合向全国各大院线下的一份书面通知,称自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师》、《十二生肖》、《血滴子》、《泰囧》、《笑过2012》、《秘密花园》开始,五家公司发行国产影片所签署的《国产影片票房分账发行放映合同》中,发行方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调整为45%:55%。发行方的理由很简单,“由于大量新的制片技术的应用和人工费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制作成本在快速上涨。”
星美国际董事局主席覃宏表示,“我做制片也做院线,我理解制片方的压力很大。调整片方的分账,不光是针对目前的物价,也是大势所趋。”覃宏认为,院线理应让步,而且不仅是今年贺岁档,片方明年全部电影的分账比例也应提高。
另有发行方负责人称,“近几年电影投资额越来越大,编剧、导演、演员等要价越来越高,影片成本节节攀高,加上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生存艰难。每年投拍国产片600多部,能够进入院线的仅有200多部,而且分账比例倾向院线方,很多影视公司面临困境。”
然而这只是制片方和发行方的一厢情愿。尽管不少院线负责人不愿就分账问题公开发表意见,但也有明确表态的。上海联合院线总经理吴鹤沪态度坚决地说,“如果片方要求院线让利,应该是在一个完善的谈判机制下双方共同解决,而不是由片方单方面发出要求。”吴沪鹤称,上海联合院线已联手国内十多家院线抵制片方单方面的“无礼要求”。
还有院线经理称,借着贺岁档国产大片云集的市场良机,片方单方面要求提高分账比例,而且还不给院线商量的余地,这是典型的“动机不纯”,有“趁火打劫”之嫌。
所谓票房分账就是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影院如何分票房收入。目前国产片票房分账的比例为,片方和发行方占43%,院线占57%。
这已经不是片方第一次提出要求提高分账比例了。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前,北京新画面公司张伟平就提出,将该片的票房分账提高到45%。这一要求遭到八大院线的联合抵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前5亿元票房发行方获得45%分账,余下的票房发行方获得41%的分账。与此同时,该片还通过提高票价的方式,变相地让观众买了单。
但《金陵十三钗》的最终票房成绩让院线大呼上当。按照当时《金陵十三钗》发行方的估计,该片至少能在内地收获10亿票房,但没想到该片仅获得了7亿左右的票房,这让各大院线后悔当初的妥协。
很显然,这次院线并不打算通过让利两个点的方式与片方达成协议,但再通过提价的方式也许会适得其反。因为如果观众对某些影片不买账,票房收入锐减,对片方和院线都没有好处。对此,覃宏也很明白,“票价提得太高,观众就少了。”
国产电影的票房分账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从国际通行的惯例看,院线拿大头的确不太合适。在电影业发达的美国,通行的分账方法是发行方第一周分得七成票房收入,第二周六成,第三周及以后五成。国产电影当初定下的这个分账比例,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影院建设缓慢,人均占有银幕数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过,随着近年来影院建设热度高涨,不少地区已呈现暂时的饱和状态。尽管如此,就目前情况看,政府和行业协会扶持院线方的大方针并未改变。毕竟我国目前10万人才占有一张银幕,而美国是8000人一张。
与此同时,随着影院加大3D等技术更新,房租、人力等成本不断增加,院线方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影院目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减少两个点的分账可能导致更多影院亏损。知情人透露,影院的利润其实很低,票房收益里15%要给影院的开发商、1%给水电、1%给物业。
据记者观察,本次片方提出提高票房分账比例,意在长远,并非是简单地针对本年度贺岁档影片。如果此次试水成功,片方还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要求提高分账比例,直至达到一个他们认为的合理水平,也就是向欧美等电影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账比例靠拢。
事实上,成本压力是借口,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生存的命门。国产电影票房在2012年大幅缩水,到目前为止票房过2亿的电影仅有《画皮2》和《听风者》两部。单纯靠提高分账比例,并不能解决国产电影的盈利问题,片方还要从自身多找原因。
无论如何,一场片方与院线的暗战正在悄然进行。从目前情况看,院线似乎是更强势的一方。一位院线负责人称,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将拒绝放映五大发行公司的影片。全国39条院线,预计大部分将加入抵制同盟,这些院线占据国内八成以上播放渠道。没有这些放映渠道,发行方必然惨败。当然,这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但院线的损失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