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昨日(3月18日),在新华都商学院举办的“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表示,政府制定产业振兴计划时,需要挑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否则政策就会失败。
“中国经济仍能快速增长”
林毅夫从世界银行卸任以来,曾多次公开表示对未来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快速发展的信心。他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无党派小组分组讨论上称,未来20年中国仍能保持每年8%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至少能达到1.2万美元。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林毅夫还指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是驱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发展中国家要懂得利用这两者的后发优势,就能以一倍或者两倍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来发展,而且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很多人对其观点都表示质疑,认为林毅夫太乐观。对此,林毅夫昨天用演讲细致阐述了他的理由。他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会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很先进的现代化产业去促进发展,但现代化产业资本很密集,技术也非常密集,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本是短缺的,人力资本是有限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违反自身的比较优势。若违反了比较优势,政府想扶持的产业部门当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就没有自生能力。“历史上成功的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尤其是在追赶阶段的时候,通常会找目前收入水平比他们高,而且增长很快的这些国家的产业作为他们的参照系。”
林毅夫说,如果参照系国家的产业增长很快,资本积累非常快,工资也会上升非常快,那么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因为资本的积累、工资上升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他的产业比较优势变成夕阳产业了,正好是你的朝阳产业。
“政府扶持方面也有学问”
而在政府扶持方面也同样有学问,林毅夫说,发展的产业不一样,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支持是不一样的。比如要发展农业的话,水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话,电力非常重要,港口基础设施也非常重要。
他说,政府应该对先行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偿。最主要是补偿外部性,而不是补偿自身能力,传统产业政策想发展的产业是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一些中小企业要拿到贷款是不容易的,但是要产业升级一定要投资,这个政府也可以给予一些投资。”
他最后说道,因势利导的话,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可以维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8%~9%的增长,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甚至用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变成高收入的经济体,每个国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机会。
林毅夫还特别指出,中国还是中等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而城镇化、环境、社会保障功能这些都是投资回报非常高的项目。政府财政状况从全世界来看也是非常好的,并且宏观调控政策还提供了有利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