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经济 > 观点频道

刘远举:批评能够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向前发展

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29日 13: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广网

 



  中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四川芦山县地震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再次被公众质疑,大家对红十字会的捐款能力和透明度并不满意。以壹基金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虽然表现不错但是还是有人批评,大灾当前批评慈善组织是否合适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对此发表评论。

  刘远举:雅安发生7.0级地震之后,企业都纷纷站出来捐款,万科捐了200万,腾讯是500万,阿里巴巴也是500万等。这些企业都选择了通过壹基金把钱捐给灾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由于此前的很多负面新闻受到了冷落,截至到20日的下午,收到的捐款还不足4万元,反而还遭到了很多批评。

  作为一个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是有着一定的官方性的,正因为这种色彩,红十字基金会很难在短时间内从负面新闻中摆脱出来,这是红十字基金会的特殊性。但除了这个原因,舆论对于慈善领域的批评也是很严厉的,不但红十字基金会被批评,连得到了众多企业信任的壹基金也被指出某些缺陷。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就说中国人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众志成城,不应该抹黑壹基金或者是痛批红十字会,这都是不合时宜的,是一种找一个敌人去讨伐的习惯性对抗思维。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提法首先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这种以灾害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不要做伤害救灾凝聚力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找一个敌人去讨伐,灾害就是这一个共同的敌人,要求在这个共同的敌人前面完全的一致行动,从而制止不同的批评声音。不过慈善领域却是最需要批评的,声誉机制是监督甚至淘汰无良慈善组织的重要因素,即便从细节上来看,批评暴露出来的是缺陷与不完善的地方,这都是有助于慈善机构更快的改善问题的,特别是在灾害发生的时候,信息不畅,沟通不顺的时候,这种公开的信息是最需要的,所以不管从宏观来看,还是从具体工作而言,舆论的批评都像慈善领域的空气和阳光,只会更好的促进被批评的机构把工作做好。

  其实在这种模模糊糊指出批评阻碍救援的背后还掩藏着一个观点,一个假设,那就是组织的拟人化,就是说通过把机构比作一个人赋予组织、人格、人性来使本该由大众舆论进行理性讨论的公共事务变成一桩私人感情,把人和组织的关系转变为人和人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说你批评他,他就伤心了,就不干了,所以就会妨碍救灾。

  但是作为一个机构红十字基金会是不会带有这种非理性的个体人类情绪的。实际上红十字会面对的这种批评作出的表示也是埋头苦干,而不是甩手不干,所以各种批评非但不可能去阻碍救灾工作,反而促使着慈善机构展开竞争,提高效率透明度,促进中国慈善领域的高效发展。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