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张玉胜
近日,有媒体对31个省、市、区的9116人,进行了一项题为“你遇到过‘垃圾书’吗”的在线调查。调查数据显示,73.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垃圾书”很多,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多”。
尽管这一调查结果尚需更权威具体的数据加以考证,但高达73.2%受访者对“垃圾书很多”的直言不讳,还是让人们感到心惊。
当下的图书市场缘何如此乱象丛生、垃圾横行?浮躁、功利、拜金等畸形思维弥漫图书产供销诸个环节,“内容为王”的行业底线遭遇严重失守,当属业内共识的重要原因。
何为“内容为王”,业内人士总结出四个特点:即思想性,能够在观念和思维的引导上给人以启迪;知识性,可以让人们在开阔视野或获取新知中受益;人文精神,能够陶冶阅读者真善美的性情境界;趣味性,即起到精神放松、灵魂休憩的抚慰作用。这既是图书作为人们精神食粮和其有别于其它商品的特质要求,也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信奉圭臬和竞争利器。
“垃圾书”背离“内容为王”的执业底线,刻意放大娱乐性,忽视图书的思想与营养,为吸引眼球和追逐利益,不惜拼凑抄袭、迎合低俗甚至胡编乱造,这不仅颠覆了“开卷有益”的社会常理,而且更成为误导受众、危害青少年、毒化社会风气的精神鸦片和污染源。扫除垃圾,正本清源,让“内容为王”理念回归图书,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善莫大焉。
抵制“垃圾书”,需致力于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净化工程”。一是降温写书热。伴随着“人人拥有麦克风”时代,“个个怀有作家梦”也成为功利社会的浮躁表现。上至官员名人下至草根一族,甚至连“白云大妈”都有写书的冲动。泥沙俱下的“作家潮”,焉能不带来抄袭成风、垃圾泛滥的负面效应。建立审读机制,提升出书门槛或势在必行。
二是严把出版关。曾几何时,“向钱看”潜规则让出版人多了发财梦,丢了责任心。正如大连出版社社长刘明辉所言:“出版社不仅仅只是出书,更重要的是对图书的内容进行加工和编辑”。“编辑”就意味着以“内容为王”的审查与把关,这是出版商应当具备的道德良知和社会担当。如果出版人不能自律,机制监管应当有所作为。
三是矫正阅读风。垃圾书泛滥自有其市场需求。成年人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浅俗化阅读为粗制滥造提供口实,男孩爱武侠、女孩喜言情的少年群体让玄幻低俗拥有市场。读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用脚投票足以让垃圾书远离。多出精品、推介好书、引导精读,这是矫正浮躁阅读的社会责任。只有养成“内容为王”的读好书习惯,才能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正能量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