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 > 宏观

全能大城市步履蹒跚 摊大饼仍是很多城市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20日 08: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半月谈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人口暴增、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由于定位不清、规划无序,全国不少地方的无节制扩张和集聚式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灾难性”的难题。

  为了成为全能型选手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而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平衡——一些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患上了城市功能紊乱“综合征”。城市科学发展亟须“去全能化”,各地应该重新审视城市战略定位,疏解城市功能,打造符合地方实际的宜居宜业之城。

  “全能”大城市步履蹒跚

  当前,由于各地对综合发展指标的盲目追求,“铺摊子”、“摊大饼”成为许多城市一贯的发展思路,虽然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经常大声疾呼要科学发展,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完全不顾及合理的功能定位和均衡的产业布局,一味向着“高、大、全”的目标前进,也失去了城市原有的特色。

  据国家发改委课题组统计,全国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例如,长春、石家庄、济南等30多个城市规划建设金融中心。

  对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言,由于追求全面发展,导致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多重职能过度集中,引发人口膨胀,城市规模超大。在今年年初的地方两会上,人口调控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

  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迅速膨胀让不少大城市在发展中步履蹒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超过500万辆,超过200万辆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杭州等8个。在北京,全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2/3,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在广州,不少生源密集地去年小学学位紧张、“僧多粥少”,其主要原因是当年出生的流动人口增幅超过20%……

  人口规模过大,成为当前不少大城市的鲜明特征。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截至2013年底突破2114万,超过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上海市常住人口截至2012年底达到2380万,超过2020年1850万的预测值;杭州市常住人口2012年底即超过880万,超过2020年规划值。

  “外来人口源源不断进军北上广,无非是因为它们拥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和职业发展空间。”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说,如果不改变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就无法阻止人往高处走,这些特大城市多个人口疏解项目处于半停滞状态就是很好的例证。

  功能割据造“睡城”,资金错配现“鬼城”

  “像北京的回龙观,30万人口的新城区里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实践证明,这类新城是失败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在一次讲话中做出上述表述。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被戏称为“睡城”。例如,北京的天通苑、安徽合肥的滨湖新区和武汉南湖新区等地。“人口急速膨胀是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面对的共同问题,居民居住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居住区呈现出规模化、高层化的趋势,配套功能却不完善,居民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被忽略了。

  “‘睡城’是城市盲目扩张、缺乏系统规划的产物。城市功能的独立分割,导致了居住地服务配套不完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潘家华说,大型居住区缺乏产业和就业岗位,导致上班族不得不进行钟摆运动。“早晨出不来、晚上回不去”令人苦不堪言,这不得不说是城市规划的一个败笔。

  一方面是原有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新的规划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产业分布精密论证,而是盲目扩建新城,造成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错配。人烟稀少的“鬼城”成为这些新城的代名词。

  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处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1.5个新城新区,规划新城数量约190个。潘家华直言,如果为新增城市功能而盲目扩建新城,却仍是主导产业单一、功能区分不明晰,这样即使高楼林立,也难以吸引人气,最终会陷入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尴尬局面。

  区域平衡,城市发展应做好“加减法”

  面对严峻的形势,城市管理者应学会“放弃”。专家表示,在对城市发展重新明确定位的同时,对不符合战略规划的产业功能应予以疏解。针对城市功能紊乱的病症,首先要做“减法”。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泾渭分明,纽约以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著称,华盛顿特区则承担着政治文化行政中心的作用,城市内基本没有工业企业,商场也不多见。在日本东京,城市中心区人口不足1/4,其余人口都随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在周边7个卫星城。

  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功能疏解”,合理外迁部分产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北京,包括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内的四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已开始进行前期工作。《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在年内全面启动修编,总规中将写入“淘汰一批产业效率低、耗能耗水大、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遏制住人口盲目过快增长趋势”。

  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成效如何,副中心、新城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完善新城新区的功能,在区域内应该做好“加法”,避免“睡城”和“鬼城”带来的巨大浪费。

  上海市近期提出,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快郊区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杭州市也提出,“科学划定主城区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建设中心向副城、组团和新城转移”。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春元表示,当前一些城市副中心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内涵不够明确,要想为中心区分担人口、资源、交通压力,副中心必须进行科学定位,要让副中心有吸引力。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一方面要在产业结构上调整,将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总部等向近郊区迁移。另一方面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加速大城市与周边卫星城的一体化。(记者 孔祥鑫)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