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图为广东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张劲松发言。摄影/人民网记者 郭亚飞
人民网深圳8月22日电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与深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今日在深圳举行。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劲松在研讨会上发言。张劲松说,深圳要进一步凝聚改革的共识,进一步强化改革的动力,进一步把握改革的策略。要把改革作为社会工程化来操作,有一个总体设计、分布分阶段实施,只要上了马,就不要下马,然后投产发挥效益,这样改革才能产生效益。
发言全文如下:
深圳30年创造了伟大的成绩,是一个奇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奇迹,更重要还是体制变迁的奇迹。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范例。30年积淀起来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以及精神文化财富都构成了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如果回顾30年,我估计从领导到社会上一致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深圳的灵魂,从现在起再出发,再过一个30年大概就到了本世纪中叶,正是我们中国按照中央的部署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我们今天研讨这个会确实是更加时机重要、内容重要和意义重大。
过去30年深圳创造的很辉煌的成就,未来30年再出发的时候一个根本的核心动力还是在于改革。怎样进一步深化改革,我觉得确确实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改革和30年前改革整个条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30年积累我们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某种形态的发展路径的依赖,某种社会利益的格局已有些固化。第二,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化,特别是全方位的开放,一些外面的示范效应造成观念、体制、形态各方面落差也产生了新的改革的诉求,所以新一轮改革确实对我们理念设计、操作技术和驾驭协调能力都是一种新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个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第一步,进一步凝聚改革的共识。关键是三个方面的共识:一个是进一步凝聚执政集体或者说干部队伍的改革共识。要使改革真的入心入脑,成为一种理念,更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不仅把改革与党的事业、地区发展宏大事业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革与每个官员成长和自己官帽子发展联系起来。第二,要凝聚社群共识改革共识。然后怎么样在全社会塑造一种改革的氛围或者主流意识形态里面,渗透出改革精神的意识形态,要树立这么一种意识形态。
第二步,怎么进一步强化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不是自然而然发生,而是有一种条件,或者外面某一种倒逼机制。深圳改革30年,首先一条还是以开放促改革。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对外部开放,外部开放同时引进一种新的动力。作为深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内部开放。深圳是属于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高歌猛进,我觉得是与开放多元的人口结构为基础的多元社会有很大关系。对外开放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内部开放多元活力的社会架构。开放动力的第二个方面,要注意充分吸纳民意社情。在社会分化的年代,社会诉求应该成为推动改革又一个新的动力。政府或者党委应该有切实吸纳社会诉求的机制,从而形成改革新的动力。第三,整个区域要更加增强抱负和使命。比如同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缺乏大国抱负意识,所以在国际的话语权也是有限的。要继续强化改革动力,整个区域要形成强大的使命与抱负。在中国制度模式当中担当起排头兵的抱负和使命。
第三步,要进一步把握改革的策略,改革到现在也是总体设计、重点突破。总体设计、重点突破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改革尽快取得实效,成为社会实践、成为物质力量。一个是转变增长方式体制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科学发展形成了内在体制驱动。第二方面问题,民生诉求。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是与我们几十年前相比,社会结构单一化的时候相比,它在体制上要回应、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把社会民生诉求作为一种问题导向才能从制度上构建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长效机制,也才是真正实现所谓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一个制度机制。问题导向之三,要把公民政治参与方面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导向。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发展。精神发展方面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的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方面的体制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导向。除了问题导向之外,还有一个要深化研究,就是改革要形成工程化的操作。在一个总体目标下,要把改革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社会工程论证好,然后慢慢施工,肯定有一个工期,然后再建成发挥效益。整个要把改革作为社会工程化来操作,有一个总体设计、分布分阶段设施,只要上了马,就不要下马,然后投产发挥效益。这样改革才能产生效益。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谢谢!
责编:王玉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