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要允许深圳继续先行先试,甚至允许出错
1983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任职的郑新立,第一次来到深圳,看到的还是一个小县城。25年后的2008年,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新立,再次带队考察深圳,“小树已经参天”。这次,他把考察报告定名为“横空出世看深圳”。在他看来,只有这个题目,才能概括深圳特区成立30年的变化,及其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作为中央智囊团的关键人物之一,多年来,郑新立一直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多次为国为民建言献策。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他认为,在今后的30年里,中国的改革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会比前30年少。在新的时期,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已“不差钱”,政策层面应允许深圳继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允许深圳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甚至可以允许深圳出错。”
求解“中等收入陷阱”
《瞭望》:今年1月,汪洋在参加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时,提出了三道题:特区过去30年干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在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做什么,怎么样实现加快发展?今后30年还能干些什么,怎么样再创特区新辉煌?你怎么看这三个问题?
郑新立:应该说,关于前30年深圳的发展,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关键是,今后30年深圳怎样继续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充当“领跑者”的作用?
今后的30年,面对新形势,新的问题还要继续改革开放,继续探索发展道路。一代人,只能解决一代人的问题。今后20~30年,你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深圳的开拓者们几代人所没有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你们继续用改革开放精神去解决。
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带领中国冲出中等收入的陷阱。这是全国,也是深圳今后20~30年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在3000到10000美元之间,总的来讲叫中等收入。现在,就存在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有拉美陷阱,也有东南亚国家陷阱。
这样的问题,中国未来20~30年就将遇到,直接关系着中国的人均GDP能否冲到10000美元以上。今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4000美元,将来,如果翻一番就是8000美元,再翻一番就是16000美元。我们要争取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一股作气地冲破人均GDP10000美元。如果能冲过去,一人10000美元,总量就是13万亿了,和美国就差不多了。
《瞭望》:为冲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采取什么发展模式?
郑新立:现在看来,无论是拉美,还是“东南亚四小虎”,能否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其核心问题就是,能否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依托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形成国际竞争力,能够支撑本国货币的升值、支撑就业的扩大、支撑出口的持续增长。
如果仍靠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靠加工贸易,仍靠出口资源,那么注定不可能冲出10000美元关口。
《瞭望》:未来深圳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新的任务?
郑新立:珠江口东岸,现在形成了同一个城市群: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这个狭长地带,南北仅200公里,东西仅50公里,但是,却聚集了5000万人,GDP总量5000万美元。这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块地方。
根据广东省的安排,我们调研组正在做关于扩大粤港澳经济合作、形成粤港澳一体化经济体系的研究。现在,从香港到广州要建城铁,这意味着,珠江口东岸的五个城市将可以做到生活上同城化、经济上一体化。而且,五个城市之间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一个整体的竞争优势。
我算了一下,到2030年,珠江口东岸五城市GDP总量可以在2万亿美元以上。这相当于甚至超过现在的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的规模。而在这五个城市之中,从增长速度上讲,深圳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发展是最好的。要不了几年,深圳在这五个城市里将起到核心作用。
到时候,深圳将承担着很独特的任务。因为它紧靠着香港,又连接着东莞、广州和佛山。实际上是通过深圳和香港的经济融合,实现深圳和香港的要素的优化配置,把香港在信息、管理、贸易、法律等方面的软件的优势和深圳的实体经济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把香港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化。
近期,深圳通过填海的方式,在蛇口造了一个有十几平方公里面积的前海区,紧靠香港。深圳市想把前海区打造为深港经济融合的实验区,要在那块空地上做文章。依靠那十几平方公里,打造世界第三经济增长极。
《瞭望》:如何发挥深圳领跑者作用?
郑新立:带领中国经济冲出中等收入陷阱,我想这是深圳在未来要担负的最大作用。深圳要发挥领跑者的作用,要成为中国的硅谷,要成为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孵化基地。
下一步,深圳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进一步转移,腾出空间来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深圳现在已有了四个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其中,比亚迪去年还被评为全世界科技型企业的第一名。以后,深圳要继续培养出一批类似企业出来,要形成一种机制。并把这种机制移植到全国其他地方,要摸索出一套可以复制的经验和制度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