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体系20年跨越三大步
“无”中生“有”——遍地开花——独树一帜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体系20年跨越三大步
□ 本报记者 赵学毅
经过60年的奋斗,新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经济体的羡慕和尊敬;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资本市场日新月异,实现了“无中生有”到“独树一帜”的华丽转身。
短短20年,中国资本市场投资体系向前跨越了三大步,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品种体系不断健全,独树一帜的资本体系已经和近百年发展史的欧美资本市场并驾齐驱。
“无”中生“有”(1990-1992)
投资品种“小荷才露尖尖角”
1981年7月,国库券开始发行,从1982年起,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1984年,银行开始发行金融债,这一切唤醒了人们的投资意识。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随着证券发行的增多和投资者队伍的逐步扩大,证券流通的需求日益强烈,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先后营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仅有8只股票,此谓上海“老八股”;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有5只,此谓深圳“老五股”。1992年2月,真空电子B股上市,B股市场就此诞生,解决了向境外投资者融资的问题。
期货产品也“小荷才露尖尖角”。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正式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从而作为我国第一家商品期货市场,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实现了由远期合同向期货交易过渡。
中国基金业真正起步于20世纪的90年代。1991年7月,发行规模达6930万元的珠信基金成立,它是国内发行时间最早的基金,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的起步。1992年,中国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当年有各级人行批准的37家投资基金出台,规模共计22亿美元。
1992年10月19日,深圳宝安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992年认股权证,发行总量为2640.31万张。这是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尽管经历4年的大起大落后,权证于1996年6月退出证券市场,但在这4年间,权证市场达到相当的规模。
至此,新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投资”一词不再陌生,股票、债券、期货、基金、权证成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新鲜投资品种。不过,因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及统一的监管,这一时期投资产品的发行相对比较混乱。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针对证券市场提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破除了思想和理论障碍,推动资本市场发展迈出关键性的步伐。这是智者的声音,也是时代的声音,中国资本市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投资体系呈现出良好态势和勃勃生机。这一年,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天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