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推高价药 幕后黑手
2012年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2011年中国制药百强榜”,吉林修正药业位列第二名,而在2010年的百强榜中,修正药业还位列第六。业内人士指出,仅仅一年,修正药业之所以能超越哈药集团、石药集团等强劲对手,与它的独特销售模式不无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文中详述所谓的独特销售模式:高提成+广告投放。据修正药业《心肝胆事业部2011年价格政策》显示,保心宁片地总(地市级总代理)底价为11.5元,零售价为39.8元。终端零售价高出地总底价约3.5倍;肝舒片药品,地总底价为11.2元,零售价为48元,价差达到4倍以上。
《修正药业通药分公司各层级利益设置明细表》数据显示,六味地黄胶囊 (12粒×2板)省总底价为7.5元,零售价29.8元。终端零售价是省总底价的3.9倍。
在修正销售政策中,终端销售人员平均能拿到近200%的利润。在其内部,这一销售模式被称为“直营”,也称之为直销。高额的提成不但笼络了一大批销售人员,而且促使其高量走货,卯足劲地推销药品,最终造就修正药业的“辉煌”。受“问题胶囊”事件的影响,业务员被大量封存的药品“套牢”。
仅今年3月份,修正药业在中央和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金额就达3.46亿元。
“这是典型的共谋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说,通过公关,让政府相关部门虚高定价,致使修正的药品从出厂价到终端销售价,利润均高达数倍,然后分级蚕食,形成隐秘的利益链条。再通过高额的广告投放,诱导消费者购买药品。近年来,虽然国家发改委28次降低药价,但是老百姓依然感觉“吃药贵”,猫腻就藏在这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修正就是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之一。
空头许诺 后果严重
修正药业的补偿政策迟迟不出台,致使“小道消息满天飞”,这让代理商很“焦虑”。湖南某市的代理商姚自喜(化名)称:“听说被召回的胶囊不管合格与否,都将全部销毁,而这部分损失将由各事业部自己承担。”
另一名赶到北京探风声的山东某市的代理商刘春亮(化名)说:“胶囊药品全部下架,没有收入来源,而且封存的产品都砸在手里头,我们屡屡询问总部的补偿政策,至今没有下文,大家伙都快撑不下去了。万一修正倒了,我们找谁要货款呢?”
据了解,修正总部并未拿出“真金白银”实施召回,只是许以空头承诺,期待新的检测结果来翻盘。而各地代理商则靠着对修正的信心和个人的信用,在维护着和药店之间脆弱的信任关系。
刘春亮告诉记者,修正药业的代理商一般都是专营修正药业的产品,代理商在这次事件中无法分散风险,再加上其他品种产品也卖不动,致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转而“反水”,从根本上瓦解了销售队伍的稳定性。
“修正的销售队伍全靠高提成来维系,谈不上企业的凝聚力,文化的感召力,有利则聚,无利则散。”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修正药业辉煌的背后,大批的销售人员是其绝对的保障力量。一旦这支队伍产生动摇,集体脱逃,修正‘大厦’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倾塌,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