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贵州天龙屯堡 大明王朝遗落的桃源梦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9日 10: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远方网

 



  屯堡地戏

  1、源远流长的曲艺

  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地戏怎样来的?是谁传入的?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最简单的解释是:“祖宗带来的。”对于地戏的真正由来,历史上也没有确切记载。民间传说,是洪武年间一个姓汤的指挥从南京带来的。屯堡的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的一种傩仪。600年前,屯堡人从江南一带把军傩带到黔中,后经发展演变,吸收了本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一些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现在的地戏,地戏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它是屯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

  

眼花缭乱的地戏表演 作者:照看天下

  2、一方舞台,说尽千年

  在天龙,地戏又叫跳神,是天龙人自行组织表演的一种民间戏剧,当地人相信地戏是具有演戏和驱邪的功效的。

  通常,所演剧目均为《说岳》,《三国》,《杨家将》等古代英雄报国杀敌故事。

  3、特色的服饰

  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穿布鞋,布扎靠旗,用两块绣有多种花边的布片将腰身围裹,象征战袍。道具有木制刀、枪、剑、斧等十八般兵器。除武器外,女将左手持手帕,男将则持折扇。最有意思的是,无论什么角色,一律是额带面具、面蒙青纱的。

  地戏的伴奏常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演出的时候,演员头戴“脸子”,腰围彩裙,脚穿布鞋,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唱着“弋阳高腔”,再现远古战争场面。

  

屯堡中的石头建筑 作者:斩假石

  屯堡建筑

  1、石头的世界

  屯堡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有一段顺口溜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入屯堡古镇,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的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宛如走进一个石头的世界。

  2、军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天龙屯堡古镇的石巷纵横密布,将整个古镇连为一个整体,在错综复杂中却又井然有序。战争时期,敌人一旦进入巷中,就像进入迷宫,关上巷门,就如关门打狗一般。

  另外,屯堡人的小院满目都是精雕细刻的图案,木雕的窗棂门楣上刻着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等各式花纹。正是在这些细微末节的地方,能真切地感到江南水乡的文化涵养是如此深厚,即使只能用石头来打造家园,仍然精心把家装点得这样的雅致,而以民居的门头上雕刻最为繁复,有花窗、花板、垂花柱。

  

当地妇女头饰 作者:凌凌儿

  妇女服饰

  1、大明遗风活化石

  屯堡妇女的服饰式样为大襟长袍,颜色一般为青色,蓝色,绿色,长袍的领口,袖口和斜襟处用彩线和另一种颜色的布条滚绣装饰,袍长及小腿,裤一般为蓝色长裤,腰系飘带。这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有风韵。

  2、一句有趣的顺口溜

  屯堡妇女的装饰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

  屯堡妇女的发型是“三绺头”,三绺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 的发型,左右两小绺在耳前倒挽上去,形成双鬓 ,主要的一绺在脑后挽圆鬓 ,别上玉簪,罩以马尾纺织的圆网,再从额顶至后脑勺包上帕子。未婚女孩不挽圆鬓,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据说在明朝时,屯堡妇女的丈夫经常出去打仗,而一出去就生死难料,因此结婚后就必须包上白帕代表为其丈夫戴活孝,而现在象征着夫妻间的白头偕老,包青色的头帕表明在家里是长辈,以此同自己的儿媳妇区别开来。

  “耳上两个吊吊”:这第二句,说明了屯堡人喜欢戴银耳环。

  “腰上两个扫扫”:屯堡妇女人人都有一根青丝腰带,用青丝紧密编织而成,十分结实,松松地系在腰间,在后腰下垂,几乎与长袍下摆齐,为了劳作,他们还在长袍外系上围腰。

  “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穿花鞋,鞋尖起倒勾,鞋帮上彩线绣花滚过。鞋尖倒勾里内藏利器,战事混乱时用作自卫之用。

  

门里的姑娘 作者:斩假石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