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真实的阿炳:因一无所有而无所畏惧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28日 10: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时代周报

 



  远远的,一串熟悉的二胡乐音顺着幽长曲折的弄堂飘过来,轻微得好似在喃喃自语。无锡人一听,便明白瞎子阿炳今日的卖唱快结束了。

  天已见黑,四周很静,二胡声越发清晰,一道身影缓缓步入了弄堂口昏暗路灯打出的光晕中:中等个,瘦长身,直腰板;罩一件款式过时的竹布长衫,右肩上的褡裢里露出一把破旧琵琶,鞋袜还都算齐整;脸同样瘦,茶色墨镜反射出些许路灯光线,长头发挽成一个漫不经心的道士髻堆于头顶。要不是手中操着一把二胡,外乡客说不定还以为这是哪个小学的教员先生刚刚下课呢。有户人家喊住了他,花上几角请阿炳拉上一曲,说上一段新闻,犒劳帮工的泥水匠们。大多数在弄堂里乘凉的本地人此时便拍打着蒲扇往家中走去:“睡了,睡了,不早了,阿炳都回家了。”

  

瞎子阿炳的某一天
 

  原来的农村寡妇,如今的阿炳女人董催弟,像往日一样牵着阿炳的衣角将他带回了雷尊殿后面的家里。这个大约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破烂不堪。俩人很快就睡下了。第二日早上醒得晚,早饭也就免了,阿炳又由董催弟引到崇安寺旁的“昇泉楼”吃茶。他一边吃茶,一边侧耳细听,周围茶客有的聊着城内这几日的八卦,有的大声读着报上的头条新闻,听到有意思的,他就在心里默默编成顺口押韵的词。还有茶客见到阿炳会凑过来“爆料”,并鼓动他在今天对大伙说上一说。

  吃了午饭,阿炳回家困午觉,醒了后,和董催弟同去当初二人相遇的那家大烟铺抽上几口,其间也关注关注烟客们的谈话。饭、觉、烟都饱了,阿炳就来到崇安寺大自鸣钟下摆上场子,先拉二胡再弹琵琶,为的是聚拢人气。人多了,阿炳便开始说唱,打起长短不一三块竹板,唱的是哪里杀人了,谁又在轧姘头。像游击队员暗杀了县长杨伯高这等时事,官员们说不能说,阿炳和其他卖唱的艺人自然是要大说特说的。

  唱完两场,掂量了一下收入差不多了,阿炳就回家吃夜饭。夜饭过后再由董催弟陪着“走栈房、做生意”。他去的地方多是无锡的“商业街”和“红灯区”,戏馆、饭店、米行、码头,三教九流的人们听到胡琴声就知道阿炳来也,兴致高的便从他肩上的褡裢中拿出“折子”点上一出。阿炳要价不低:二胡拉一曲两角,弹一曲琵琶五角;普通曲目两角,唱带点颜色的五毛。这种五毛的曲子在折子上有五六十只,其中就有闻名遐迩的《十八摸》。二胡曲上百个,琵琶曲也有二三十,阿炳对它们可谓熟门熟路。

  “走栈房”收入好,夜里回来时阿炳的琴声就轻快许多,从吉祥桥到老北门,他十分钟的曲子一完便能走到。如果没有什么生意,阿炳缓慢、哀伤的胡琴声在这段路上就要响个二十分钟。心地善良的妇人听到了还会替阿炳叹息:“罪过人的,阿炳生意不好呃!” 晚上8点驻守城门的日本兵就关闭城门严禁出入,听到阿炳的琴声,也会拉开一道缝隙。阿炳进了城,用二胡拉出几个日本音:“谢谢东洋先生”,然后一路边拉琴边回家。于是,弄堂里的人们再一次听到那首熟悉的乐曲由远及近,由近又远,终归寂静。

华彦钧真实的一生
 

  正是因为有了无锡作家黑陶前后花了四年抢救完成的《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一书,我们才得以能够想象一个更趋近于真实的阿炳,甚至将这种想象细致到他生命中的某一天。在黑陶采访的十六位阿炳的亲见者中,有的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有的是阿炳当年的邻居,有的是当年无锡报纸的记者,有的是和阿炳同街卖艺的艺人,也有称呼阿炳为“公公”的过继孙女,他们的回忆彼此印证,在黑陶的探究下编排出了阿炳更加可信、更加真实的一生。黑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正是阿炳所身处的社会和人世的复杂,以及他的‘低’,酿制了他的不朽音乐。”

  公元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按道规不能娶妻。阿炳的母亲,一个无锡秦家的寡妇,在为华清和生下了这个“私生子”一年后便去世了。

  8岁,“私生子”从无锡乡下回到华清和身边,小名唤做阿炳,大名取叫华彦钧。父亲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为“师傅”。“师傅”将一腔父爱都给了华彦钧,11岁上下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吹拉弹拨样样精通,却不希望儿子重走这条路,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拉琴操鼓,且执着得很。华清和无奈,转而严格教习,华彦钧16岁外出参加斋事,19岁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无锡人称作“小天师”。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和自己的放纵,华彦钧很可能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通的道乐高手,《二泉映月》也不会诞生。华彦钧33岁左右,父亲去世,他子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据说当地浴室老板看中华彦钧手上的田产,引诱他吃上了鸦片。加上宿娼染疾,华彦钧数年间双目先后失明,无法再做道士,生活一落千丈。为了谋生,他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

  40岁那年,阿炳在烟馆结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二泉映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奏出。在此后十多年间,阿炳一直在无锡街头卖艺,说时事新闻,向其他艺人学习乐艺。50岁前,他创作了二胡曲《听松》。

  55岁时,阿炳典当给浴室老板的房子被收走,贫困交迫,从此停止晚间卖艺。有一天马车撞坏琵琶胡琴,老鼠咬断胡弓的马尾,阿炳觉得这是不好的预兆,不肯再操琴。1948年,阿炳被送入“戒毒所”,释放后彻底停止卖艺。1949年南京、无锡解放前夕,曾向阿炳学习二胡的同乡后辈无意中拉出的《二泉映月》感动了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储师竹。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教授赴无锡,用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

  同年12月,阿炳吐血逝世,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头顶道髻,一幅道容。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