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城市化迷局:规划在左 执行向右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04日 1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

 



 

 

  城市鸿沟

  社科院整理发布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提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分异、极化、二元城市、不均、破碎化等现象。市区老化、社会排斥、包容性缺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为避免"城市鸿沟"的继续扩大,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解决由来已久的城市发展不公正等问题。

  而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着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路径,但在市场转型、住房商品化、城市改造、郊区化等动力的驱动下,也呈现社区内部同质化与社区间异质性加强的明显特征。特别是在大都市地区,城中村、城市贫民区、城市二元结构等"城市鸿沟"现象同样突出。国外的实践表明,缩小"城市鸿沟"不仅要改造城市居住的空间格局,也要关注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促进社会融合。

  专家认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市鸿沟"的出现,有其不同于西方的复杂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城市鸿沟"。因此要结合我国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借鉴西方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缩小"城市鸿沟"的政策。

  其一,加强城市规划的社会属性,制定促进社会融合的城市规划体系。深入研究居住分异问题、就业-居住的空间不匹配问题及贫困与低收入住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缓解这些社会问题。在加快面向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新开发或已开发地区的居住混合,避免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可能导致的社会隔离。

  其二,更加关注城市发展成果的平等共享,取消现有户籍制度等制度壁垒。强调以人为本,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加快推进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让城市中的所有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缩小"城市鸿沟"。

  难以持续性的"重地轻人"模式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尽管过去十年的城市取得极大的进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去十年的城市化无论从自身表现还是产生的影响方面,都是不太健康的。

  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人口增长0.5倍,但是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1倍。与东亚地区相似,中国也是人多地少,但是日本的城市容积率为2,中国台湾为1.2,香港为1.6,中国内地平均只有0.78。同时,土地浪费严重,征用规模大,速度快,耕地锐减。这充分说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人口的不完全城市化。调查认为,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仍然是与相应的户籍绑在一起,尽管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是完整意义上即在城市就业又在城市生活的城市人口(城市非农人口4.4亿)仅仅达到33%。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倪鹏飞认为,未来中国城市需要走新型发展道路,土地的城市化不应该是主要内容,应把以人口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

责任编辑:高士佳

热词:

  • 城市化迷局:规划在左
  • 执行向右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