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张茉楠:为何成本下降企业经营反恶化

发布时间: 2012年07月13日 09: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以当前较低的销售收入抵扣较高的存货成本,两头受挤压,加上用工成本的价格黏性和一些行业的全产业链产能过剩,致使许多企业老总觉得如今的境况比2008年更加难熬。对此,政策着力点理该突出结构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在经济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

  张茉楠

  随着时序步入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和企业业绩半年报的大幕本周陆续拉开。相比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现在大家更担心的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利润的大幅下滑,有的行业甚至已出现了全面亏损。难怪许多企业觉得如今的境况比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发作时更加难熬。用有些企业老总的话来讲就是:“那个时候,企业是一下子倒掉,现在是在慢慢煎熬,好像温水煮青蛙”。

  企业的这种煎熬之感,在已经披露的部分数据上的确得到了印证。今年1月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4%,这是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且跌幅较此前进一步扩大。就连一直以来以创造高额利润著称的国有企业局面也是一片吃紧。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301.3亿元,同比下降10.4%,环比下降11.8%。其中,央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351.6亿元,同比下降12.9%。除去年12月由于年底账务梳理而环比增长57.3%外,国有企业利润已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

  再进一步地分析,今年前5个月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1.3%,但利润却同比下降10.4%。分行业来看,在四十一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二十六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十三个行业同比下降,一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一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和先行指标,而沪深上市公司呈现的也是令投资者忧虑的成绩单。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99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按照净利润最大变动幅度计算,有394家预计净利润将出现下滑,占比高达45.2%。

  应该讲,企业利润增速的大幅下滑是与PPI持续下行趋势相符合的,价格周期和利润周期呈现出了同步性的特征。6月中国PPI同比下降2.1%,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这说明需求萎缩导致价格大跌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可能有人会问,既然PPI持续下降,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减轻,原该有助于企业增加盈利才是,为什么经营情况反而会恶化呢?

  造成这种现象,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这与企业的库存有很大关系。当前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是几个月之前的存货,那时成本下降的幅度并没有现在这么大,价格相比也处于高位,这也就意味着当前较低的销售收入用来抵扣较高的存货成本,两头受到挤压,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企业因此而陷入“三明治陷阱”。同时,由于后期需求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对原料采购持谨慎态度,导致最终需求不旺,零售库存对供应商库存消化幅度有限,企业进一步补库存的动力减退,可以预期的是,即便是补库存也可能只是阶段性的补库存,难以进入补库存的良性循环,而企业的利润未来很难有大幅回升。

  其次,是用工成本的价格黏性。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较普遍的工资黏性,特别在经济下行时期工资下跌的速度要远远慢于经济上升期工资上涨的速度。尽管今年以来企业工资上涨的势头已有所放缓,但由于价格黏性,用工成本仍是许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最重要的压力之一。

  最后,是一些行业出现了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的恶果。短期看,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上一轮经济周期推动的扩张性投资的结果,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表现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2010年需求扩张,钢铁价格进入2011年后出现大幅反弹,国内粗钢日均产量维持在200万吨附近,产能持续扩张。然而今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反复复,美国复苏步伐迟迟疑疑,全球经济再次同步放缓,需求急剧萎缩,与此相伴的是钢铁行业的全行业亏损。1月至5月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为25.33亿元,同比下降竟高达94.26%;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17.49亿元,亏损面达到32.5%。

  事实上,从长期看,这都是因为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环境宽松的时候,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愿望和动力都不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增速下滑,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必然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全产业链的重大调整。

  因此,对于当前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政策着力点绝对不是一味地放松货币或是再继续扩大投资,而是应该突出结构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力争在经济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同时,要努力稳定日渐萎缩的市场需求,设法使行业的先进生产能力能够生存。而对于企业而言,也需要“苦练内功”,在市场倒逼下,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充满激情的扩张总有尽头,回归常态增长年代的过程却需要超级耐力,而转型会更加痛苦,但熬过了这一关,就会迎来更加理性、健康的明天。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