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

专家:应尽快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15日 08: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王勇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下半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稳增长环境下更要维护金融稳定。不过,有效的金融稳定应通过加强金融改革来实现。

  2011年在金融改革中求稳定

  7月13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对2011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今年金融稳定工作进行了部署。

  《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国内需求平稳增长,外部需求相对稳定;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用于民生和“三农”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大;物价指数前升后降,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房地产调控继续加强,房地产价格逐步回落;货币信贷增速回归常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金融市场在改革创新中稳步发展,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运行态势,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政府、企业和住户部门财务状况总体良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有力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从分行业评估情况看,2011年,银行业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负债规模持续扩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强,资产质量整体提升,资本充足水平基本稳定,存款增长放缓,流动性压力上升。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表明,以17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应对宏观经济冲击的能力较强,在压力情景下,总体仍能保持运行稳健,部分领域风险值得关注。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持续增加,业务创新稳步推进,合规监管不断强化,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保险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保费收入增长,服务领域拓宽,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也进一步强化。2011年,我国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统计和风险监测评估,完善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为着力点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积极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

  下一阶段,应在借鉴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国际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金融改革旨在加快经济转型

  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为四年前那场金融危机以及近两年爆发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而提前到来。而这轮金融改革重在促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避免实体经济“空心化”。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运行,产业空心化特别是制造业空心化现象突出,这必然会造成金融业成长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环境中。那么,吸取欧美国家治理经济金融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金融改革,促使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避免实体经济“空心化”。

  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持续不景气,尽管规模以上企业基本维持正常经营,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陷入生存的困境。2011年,中国除了金融、石油、烟草经营效益可观外,最能代表中国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却呈现出连续下滑的态势。汇丰制造业PM I指数在2011年12月为48.7,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下;整个四季度P MI平均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所以,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为此,要加快金融改革力度,加快金融转型升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各种金融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不过,由于2011年经济、金融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所造成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区域金融风险隐患至今还依然存在。

  一是民间高利贷泡沫风险。2011年是实体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社会资金紧张诱使民间资金不断弃实投虚,一些地方竟然出现了全民放贷现象。但因资金链传递环节断裂,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的民营企业出现了多起企业主因还不起高利贷而“跑路”、失踪和自杀事件,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二是房地产信贷风险。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杠杆通常比较高,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会很快枯竭,从而导致房企资金链断裂,并把风险迅速传递给银行,进而传递给整个社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三是平台贷款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我国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但真正开始大规模积累是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尽管近一年多来,管理层对平台贷款的管控成效显著,不过,当前防范与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对我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并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是“影子银行”风险。近两年来,监管较少的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网贷公司以及各类投资公司都在行使着准银行的职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被看作是“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这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借贷网络,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银、证、保的分野,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控制,足以对区域经济以及区域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五是跨境资金流出风险。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叙利亚、伊朗局势等外部市场持续波动的作用下,跨境资金波动随之加剧,国内的跨境资金面临流出风险。而跨境资金频繁进出,也反映出阶段性的套利资本流出的风险在增大。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存在着从局部金融风险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转化的可能。

  多策并举以金融改革促稳定

  首先,应更新金融稳定理念。目前,已时值年中,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期,根据不久前发布的经济半年报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我国G D P增速为7.8%,经济连续6个季度持续下行,并在3年内首次“破8”,这也难免让人担心。而且同时也面临全球金融稳定诸多挑战。7月17日,IM 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已经上升。为此,我国的金融稳定工作更加艰巨和繁重。但未来的金融稳定并不是为稳定而稳定,而是应通过金融改革来促进金融稳定。那种传统的保守的为稳定而可以不去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维系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业务模式长期不变的思想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金融稳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即应在金融改革中求稳定,这样的稳定才有创新依托,才能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货币政策应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由于金融稳定的实现是由货币政策的调控要素与中介传导决定,因此,货币政策的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也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而央行今年年内2次下调存准率、2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7月3日 , 中 国 银 行 业 协 会 发 布 的《2011-2012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年内还会下调1-3次。这些政策操作就是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维护了金融稳定。

  再次,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今年以来,中国的各项区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在加速推进。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5月17日,央行宣布,在浙江省丽水市试点农村金融改革;6月底,《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政府批准。通过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工作,为我国的经济转型与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金融条件和金融环境。下一步,应进一步做好统一规划,有效布局,加强监管,确保金融改革的有序推进。

  另外,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当下,应加强“一行三会”在宏观审慎管理与行业审慎管理方面的协调配合。而针对我国金融综合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的新趋势,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跨国界的监管,即功能性监管,实行统一、综合的监管模式必将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最终的选择。

  还有,尽快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央行在今年1月上旬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在2012陆家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我们调研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说,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且还能够促进银行业有效市场化和有序竞争。希望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寻找合适的时机尽快出台。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